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感染、休克、创伤等疾病导致肺实质细胞损伤,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重症医学科中约7-10%的ICU住院患者和5-8%的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RDS。尽管近年来对ARD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均有了很大进步,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ICU住院患者ARDS的病死率高达25%-75%。研究发现,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有利于改善ARDS的预后,从而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早期干预依赖于对ARDS的早期识别及诊断,通过ARDS的危险因素,预测患者ARDS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及早期处理,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美国重症疾病及创伤肺损伤研究组(USCIITG-LIPS)通过多中心研究,建立了肺损伤评分系统(LIPS),较为有效的对ARDS进行预警,从而对目标人群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进一步改善ARDS患者预后,降低ARDS病死率。然而,由于人群的不同,预警体系可能存在差别。在中国尚缺乏ARDS的预警体系。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建立中国的ARDS的预警体系。目的探讨中国人群ARDS的高危因素,建立中国ARDS预警体系。方法采用多中心队列研究,对全国13家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症患者进行调查。将回顾性收集的2012年1月1日起入住各研究中心重症患者纳入建模组,收集其ARDS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入ICU后诊断ARDS组和非ARDS组患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并通过高危因素在模型中的OR值对各因素赋值,以欧美联席会议ARDS诊断为标准,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确立阂值即Cut Off值,从而建立ARDS预警体系。将前瞻性收集的2014年1月1日起入住各中心患者纳入评价组,运用模型预测ARDS发生率,对照ARDS的实际发生率,评价预警体系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98例,其中建模组500例;评价组198例。建模组与评价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①单因素分析发现,BMI、免疫障碍、心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重症感染、肺挫伤、低蛋白血症、酸中毒为ARDS发生的高危因素。②通过多因素分析,模型最终纳入急性胰腺炎、肺炎、误吸、肺挫伤4个高危原发病和低蛋白血症、酸中毒、PaO2/FiO2≤300这3个高危指标作为预测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各危险因素在模型中的OR值对各因素赋值:以临床诊断ARDS为标准,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通过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约登指数,最终确定模型阈值为7.5,ACU=0.779,模型预测ARDS发生的敏感性为43.0%,特异性为92.5%;PPV=0.72,NPV=0.84;与非ARDS组患者相比,ARDS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28% vs.15%,P=0.001)。③通过使用模型对建模组的198例患者进行检验,发现其预测ARDS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28;灵敏度为77.9%,特异度为68.3%:PPV=0.62,NPV=0.76。结论通过急性胰腺炎、肺炎、误吸、肺挫伤、低蛋白血症、酸中毒和PaO2/FiO2≤300高危因素建立ARDS预警体系,可以较为有效的预测ARDS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