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成演替作为喀纳斯泰加林演替的主要形式,对其森林群落的更新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受不同烈度火干扰后,泰加林群落通过演替恢复到稳定状态所需的火后时间以及群落达到稳定状态的演替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群落典型样方调查数据,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演替序列构建方法和数学模型改进的Gordon稳定性测度方法,分析了强、中、弱烈度历史火干扰后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稳定性状态演变过程,以及群落达到稳定状态在火成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变化。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受到强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8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强烈度火后的不稳定状态,经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以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红果越橘(Vaccinium hirtum)、林奈木(Linnaea boreal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511±21)株?hm-2。
受到中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6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中烈度火后的不稳定状态,经针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同样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红果越橘、林奈木和老芒麦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426±22)株?hm-2。
受到弱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4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弱烈度火后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针叶混交林,通过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也同样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红果越橘、林奈木和老芒麦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329±18)株?hm-2。
结果表明,群落受到强、中、弱烈度火干扰后,分别大约需要80a、60a和40a方可通过演替恢复到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不同烈度火干扰后,随火后时间增加群落通过演替恢复到相对持续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物种组成均经历了阴性物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并在相对稳定临界时间点之后占居主导,且主要植物种在组成上大体一致;群落结构均经历了乔木树种株数密度先增后减,并在相对稳定临界时间点之后达到相对稳定。火干扰后森林群落通过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恢复时间可为通过计划火干扰恢复退化泰加林提供参考。
受到强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8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强烈度火后的不稳定状态,经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以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红果越橘(Vaccinium hirtum)、林奈木(Linnaea boreal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511±21)株?hm-2。
受到中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6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中烈度火后的不稳定状态,经针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同样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红果越橘、林奈木和老芒麦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426±22)株?hm-2。
受到弱烈度火干扰后,随着火后时间的增加,森林群落的稳定性由低逐渐升高,并在火后40a达到相对持续稳定。森林群落从弱烈度火后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针叶混交林,通过演替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针叶混交林,森林群落也同样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红松、红果越橘、林奈木和老芒麦等阴性物种为主,乔木树种株数密度约为(1329±18)株?hm-2。
结果表明,群落受到强、中、弱烈度火干扰后,分别大约需要80a、60a和40a方可通过演替恢复到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不同烈度火干扰后,随火后时间增加群落通过演替恢复到相对持续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物种组成均经历了阴性物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并在相对稳定临界时间点之后占居主导,且主要植物种在组成上大体一致;群落结构均经历了乔木树种株数密度先增后减,并在相对稳定临界时间点之后达到相对稳定。火干扰后森林群落通过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恢复时间可为通过计划火干扰恢复退化泰加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