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半岛北部和普里兹湾水域南极大磷虾的声学调查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ish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superba Dana)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的资源蕴藏量最大的单物种集群生物,营养价值颇高,其商业开发自20世纪70年代初就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南极大磷虾处于南极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需要掌握资源数量变动的规律。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施极地研究项目以来,对于南极大磷虾的考察从未间断。目前,我国极地考察项目以配备了科学渔探仪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平台,可连续采集其航迹线上的生物声学回波数据。分析每年“雪龙号”在南极收集的海洋生物回波数据,可获得南极大磷虾等海洋生物的资源密度分布和资源总量信息,为南极大磷虾渔业的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断面法重点对南极半岛北部和西北部海域的南极大磷虾进行了声学调查,共实施2次南极大磷虾生物样品采集拖网作业,获得南极大磷虾和其他生物样品2份;此次调查还收集了环南极大陆沿岸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生物的声学数据。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断面法重点对普里兹湾海域的南极大磷虾进行了声学调查,共实施5次南极大磷虾生物样品采集拖网作业,获得南极大磷虾样品约5730克;此次调查还收集了环南极大陆沿岸海域和罗斯海海域生物的声学数据,并在罗斯海实施1次南极大磷虾生物样品采集拖网作业,获得南极大磷虾样品若干。应用Echoview V4.6软件对这两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声学数据进行后期处理,结合对拖网磷虾样品的分析,得出2个重点调查区域内南极大磷虾的资源密度分布情况和其他调查区域15-200m水层生物nasc值的分布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南极半岛北部和西北部调查区域内南极大磷虾的平均密度为27.30g·m-2(CV,145.7%)。其中以60.5°S、55°W至60.25°S、51°W为中线,宽58.61km的区域内资源密度较大,平均值85.19g·m-2,最大值190.04g·m-2,其他区域除了62.8°S、47.5°W附近的特殊区域(平均值200.84g·m-2,最大值297.24g·m-2)外都较小,平均值20.37g·m-2。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调查区域内南极大磷虾的平均资源密度为32.8g·m-2(CV,659.4%)。以大陆坡为界,南极大磷虾主要聚集在大陆架海域,并且陆架区的平均资源密度大于深海区,陆架区为78.1g·m-2(CV,427.6%),深海区为1.8g·m-2(CV,224.0%)。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热电偶测温仪表的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方法、程控放大器实现过程。该变送器具有电压、电流、输出、就地显示及远程通讯等功能。 In th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原始生殖细胞的发生和迁移路线,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发育过程以及性腺分化发育与体长的关系。结果如下:(1)大黄鱼受精卵于孵化水温26℃,育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能对多种叶螨产生生殖调控作用。为更好地筛选有潜在应用价值的Wolbachia株系,本研究应用PCR技术对自然种群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二斑叶螨T
采用叶碟浸渍法测定了重庆北碚和万州地区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哒螨灵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同室内敏感品系相比,北
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haraldi)为原生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观赏鱼,素有“热带鱼之王”的美称。尽管至今七彩神仙鱼的养殖技术早已普及,但因为其早期性别区分困难,不
鳗鲡经济价值高、营养丰富。目前,鳗鲡的人工繁育还未取得成功。深入开展鳗鲡繁殖生物学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鳗鲡人工繁殖技术难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捕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养殖模式的扩大和水环境的恶化,导致水环境中的病菌极易爆发流行,这极大限制了花鲈养殖业的发展。非特异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