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光子探测的微弱信号光通信误码率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大气激光通信的通信链路为大气信道,而大气信道由于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而不稳定,有时恶劣的天气会导致光接收端的信号很微弱,甚至达到光子级别,所以起初大气激光通信只能是作为短距离间的通信和应急的通信手段,但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产生了能够探测到光子级信号的单光子探测器,便解决了接收端的信号探测问题,因而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单光子探测器的通信性能。本文通过分析和蒙特卡洛仿真,研究了单光子探测器及其阵列在门控和自由运行两种工作模式下,分别探测经过NRZ-OOK、RZ-OOK和M-PPM三种不同调制后的信号所得的误码率。本文先是从微弱光信号探测技术出发,比较不同探测技术的通信指数优劣,引出本文对采用单光子探测器及其阵列探测微弱光信号得到的通信误码率的研究。介绍了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种类、相关参数等,这些理论工作为后续研究单光子探测器的通信误码率提供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先是研究工作于门控模式下的单光子探测器及其阵列的通信误码率。对于采用单光子探测器探测的情况,在现已有的NRZ-OOK调制下的误码率理论基础上,分别讨论了RZ-OOK和M-PPM调制下的误码率,在RZ-OOK调制下又讨论了门宽时间与信号比特时间之间的关系对误码率的影响。对于采用单光子探测器阵列探测的情况,在现已有的NRZ-OOK和M-PPM调制下的误码率理论基础上,讨论了RZ-OOK调制下的误码率,同时得出当阵列阵元数为1时验证了单光子探测器下OOK和M-PPM调制下的误码率分析是正确的。最后本文研究工作于自由运行模式下的单光子探测器及其阵列的通信误码率。对于采用单光子探测器探测的情况,在现已有的NRZ-OOK和BPPM调制下的误码率理论基础上,分别讨论了RZ-OOK和M-PPM调制下的误码率。对于采用单光子探测器阵列探测的情况,在现已有的NRZ-OOK调制下的误码率理论基础上,讨论了RZ-OOK和M-PPM调制下的误码率。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基础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铁路、公路隧道不断建设。隧道开挖会破坏围岩的初始状态,将发生变形或破坏,影响隧道施工。土质围岩段属于隧道中的高风险区域,由于此类地段围岩条件差,情况复杂,在掘进过程中易产生围岩变形破坏。在施工过程进行监控测量、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规律,对隧道安全施工有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隧道围岩变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雅屿隧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简要的介绍了雅
认识地震动特性是研究地震中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及地震灾害的基础。如何合理快速观测和获取地震动及其时空变化信息成为被关注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研发了成套的基于机器视觉-动态位移测量技术结合数值解析方法的地震动观测技术,为震后地面运动空间分布的快速获取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实际中可能存在的强震动观测视觉体系的一些应用状况,构建不同组合形式的支架模型,并基于结构动力反应正、反演分析,建立了视觉测量的相对位移与地面运
卫星激光通信是以激光光波作为载体,以大气作为介质的无线通信技术,信道容量大,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瞄准、捕获、跟踪(PAT)技术是保障卫星激光通信系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鸟之翼、车之轮。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
自1921年创建私立女校自由学园,至1950年在自由学园建成一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男女同校的一贯制教育体系,羽仁元子(1873-1957)在其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将“生活即教育”
形状是图像的一种底层特征,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单一的尺度下我们无法对形状进行有效的描述和检索。具体来说,如果尺度值设置过低,虽然能够捕捉形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因具有驱动电压低、视角广以及可实现柔性显示等优势,被誉为下一代固态照明和平面显示。尤其是白光OLED(White OLED,W
本文采用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含不同乙醇浓度的两组分胶体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蒸发和沉积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分析了液滴的接触半径、接触角和蒸发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并与现有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蒸发行为主要受液滴内乙醇浓度的影响:低乙醇浓度时,液滴的蒸发速率较慢且趋于常接触角(CCA)模式;高乙醇浓度时,液滴的蒸发速率较快且趋于常接触半径(CCR)模式。
为了提高大中型建筑空调系统的控制品质,并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空调系统的控制研究。大中型建筑空间巨大、温度分布多样化、系统控制端口有限、控制目标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经历了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性能不断完善,被人们认为是理想的接替液晶(LCD)显示的第三代平板显示技术。与此同时,其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广视角、宽色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