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GRDP1调控水稻类病斑产生及抗病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li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类病斑(Lesion Mimic,LM)与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产生的坏死斑相似,且多数类病斑突变体都增强了对病原菌的抗性。分离并鉴定控制类病斑表型的向新基因可能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候选基因资源,也有助于解析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新机制。作者在T-DNA转化粳稻品种爱知旭的后代中获得了一个类病斑插入突变体,命名为spl-D。在大田或者温室长日照(14h光照/10h黑暗)条件下,spl-D与野生型生长明显差异,而在抽穗期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褐色坏死斑并逐渐扩展至叶鞘及上部新叶,最终导致全株枯死;温室短日照(10h光照/14h黑暗)条件下,spl-D生长至五叶期下部叶片便出现类病斑且一直持续到成熟期。遮光处理实验表明黑暗能够促进spl-D叶片出现坏死斑。DAB染色结果表明spl-D叶片的类病斑周围积累了大量的H2O2。接种实验发现,spl-D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qRT-PCR分析显示:spl-D 中 PR1a,PR1b,PR2,PR3,PR5,PR8,PR9,PR10,NH1,WRKY45,WRKY62 以及AOS2等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上调,暗示突变基因参与了 SA和JA介导的防卫反应。遗传共分离分析表明spl-D是一个T-DNA单拷贝插入的显性类病斑突变体。作者通过TAIL-PCR获得了spl-D中T-DNA的侧翼序列,经测序比对发现T-DNA位于LOCOs11g40590基因上游,qRT-PCR分析显示LOCOs11g40590基因的表达量相较野生型上调了约5倍。LOCOs11g40590基因编码的蛋白C端包含一个独特的7个富含甘氨酸的重复区,因此将其命名为OsGRDP1(Glycin-Rich Domain Protein 1)。在野生型爱知旭中超表达OsGRDP1发现转基因植株表现出了与spl-D相似的类病斑表型,说明了T-DNA的插入引起OsGRDP1表达上调从而导致spl-D产生坏死斑。OsGRDP1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是一个组成型表达的基因。转录组分析发现OsGRDP1参与调控水稻次生物质代谢、响应胁迫、细胞死亡以及蛋白激酶活性等进程。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sGRDP1是一个细胞膜相关的蛋白。筛选水稻cDNA酵母文库显示一个天冬氨酸蛋白酶OsAP25能够与OsGRDP1发生互作,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OsAP25只与OsGRDP1全长互作。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爱知旭相比,突变体spl-D中总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升高;Pepstain A可以抑制spl-D叶片中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并减缓类病斑的扩展速度。因此推测总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升高可能是由OsAP25的活性增强引起的,最终促进spl-D产生坏死斑。为进一步证明OsDRDP1调控植物抗病性的分子遗传机制,作者构建了 OsDRDP1基因的RNAi植株,同时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spl-D中敲除OsAP25基因并获得了转基因株系,现正在进行后代检测和表型鉴定。以上结果表明OsGRDP1是一个调控类病斑形成的新基因,该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促进水稻的细胞死亡并激活防卫信号途径,从而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结果为解析水稻类病斑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进一步深入解析OsGRDP1基因表达量与抗病性及农艺性状间的数量关系,将可为培育抗性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小鼠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不仅可为探讨组织发生和细胞分化等发育生物学问题提供理想的研究模型,还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应用价值。目前,使用PSCs进行转基因小鼠生产的技术主要是胚胎注射,依据受体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可分为囊胚注射、4细胞或8细胞期胚胎注射、2细胞期胚胎注射及1细胞期胚胎注射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4细胞或8细胞期胚胎注射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超过50%人口的主食。但其产量和品质长年受病害的影响,其中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是控制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深入了解水稻受体识别稻瘟病菌的分子机制,对水稻抗病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发现,植物病原真菌中存在一类序列不相关、结构保守的效应因子,被命名为Mag
家蝇(Musca domestica L.)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蝇科、家蝇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能够传播多种疾病,如痢疾、霍乱、沙眼等,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家蝇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其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随着杀虫药剂的广泛大量使用,家蝇已对多种卫生害虫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前期生物测定发现,在实验室反选获得的家蝇马拉硫磷敏感品系中,雄蝇抗性显著高于雌蝇。本文以
ERD2(ER-retention defective)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膜蛋白,它能识别一些蛋白质羧基末端的H/KDEL基序,并将具有此类基序的蛋白质回收至内质网。ERD2最初是在酵母中鉴定的,其同源蛋白在动物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得到了深入研究,但在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最近,韩国一个研究小组报道,ERD2的稻瘟菌同源蛋白在菌丝
RNA沉默是植物自身免受病毒侵染的一种有效和通用的机制,而植物病毒为逃避该机制进化出了不同的反防御策略,其中最为有效的是编码RNA沉默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 silencing,VSR)。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poleroviruses)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分布,侵染很多具有经济重要性的作物,引起严重病害。该属病毒编码的P0蛋白是VSR,不同成员的P0在序列和抑制子功能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在生产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是栽培抗病水稻品种。但迄今为止,有关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缺少,绝大多数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尚未确定,以致育种家难以有效培育抗瘟品种,广大农民在生产实际中不能合理选用抗瘟品种。因此,揭示稻瘟菌群体无毒基因型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选用抗瘟基因有重要指导意义。作者从2010年至2015年连续6年,对我国辽宁省东
细胞壁是真菌细胞最外面的结构,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与寄主互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壁蛋白作为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蛋白作为真菌的致病因子在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细胞壁蛋白不仅有助于揭示稻瘟菌的致病机理,也可为绿色杀菌剂的设计提供候选靶标。尽管有关稻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多,然而,关于稻瘟菌细胞壁蛋白系统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为此,在本研究中,作者对稻瘟菌菌丝细胞壁蛋白
富含甘氨酸的RNA结合蛋白(Glycine rich RNA binding protein,GRP)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蛋白,是参与转录以及转录后调控,影响多种代谢途径的重要蛋白。目前,对于这一类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和动物上,其他物种中研究较少,丝状真菌中尚无研究。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早已成为全世界水稻最严重的的病害之一。有关稻瘟病致病机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是本实验室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分离得到的一种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病毒。BrYV具有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一般特征,是一种由蚜虫传播并具有韧皮部局限性的球形正单链RNA(+ssRNA)病毒。经全序列测定,按照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
本论文基于天然产物分子的优异生物活性、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及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以其中的糖类和萜类(齐墩果酸)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农药创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活性寡糖的全合成研究、氨基葡萄糖-6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具有农药活性的固氮螺旋菌寡糖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以廉价的L-鼠李糖、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采用保护、脱保护的策略首次完成了巴西固氮螺旋菌Azospiril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