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2铝合金/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结构搅拌摩擦点焊工艺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q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resin matrix polymer,CFRP)所构成的复合结构在汽车轻量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这两种材料热物理性能差异巨大,导致常规焊接方法难以形成优质的接头。搅拌摩擦点焊是一种固相焊接技术,具有焊接质量好、焊接效率高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异种材料的连接。目前铝合金/CFRP焊接的相关研究较少,接头的连接机制和断裂机制也未明确。因此,对铝合金/CFRP摩擦点焊接头的界面连接机制、失效模式和接头力学性能进行系统性研究对该焊接结构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5052铝合金(AA5052)和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ther ether ketone,CF-PEEK)为实验材料,采用搅拌摩擦点焊实现了AA5052与CFPEEK的高强度连接。系统对比了焊接工艺(下压量、旋转转速)和预处理工艺(阳极氧化、喷砂、喷砂+阳极氧化)对接头的界面交互作用及接头拉伸剪切载荷的影响。采用电子探针(EPMA)、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方法对AA5052/CF-PEEK接头的界面元素成分、断口形貌以及断裂路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1.9 mm下压量和1600 r/min旋转转速的条件下,无预处理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接头的拉伸剪切载荷可以达到2740 N。在相同工艺参数下,阳极氧化预处理降低了铝合金的粗糙度,点焊试样的平均拉伸剪切载荷降至2076 N。喷砂预处理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试样具有最高的力学性能,平均接头强度为3112 N。由于铝合金的氧化层开裂,阳极氧化+喷砂预处理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试样的平均力学性能降至2798 N。试样的断裂模式均为黏附失效-内聚失效的混合模式。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接头的界面可以分成搅拌针影响区、轴肩影响区、粘结区和树脂聚集区。搅拌针影响区和轴肩影响区是强连接界面,具有Al-C-O反应层。粘结区和树脂聚集区是以PEEK树脂粘结效果为主的弱连接界面。通过采用喷砂和喷砂+阳极氧化的预处理工艺,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粘结区和树脂聚集区的界面分离缺陷,但树脂聚集区的分层缺陷无法消除。当裂纹沿着流动树脂与CF-PEEK基体之间的分层缺陷进行扩展时,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试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当裂纹沿着流动树脂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分离界面进行扩展时,AA5052/CF-PEEK搅拌摩擦点焊试样的力学性能较差。轴肩影响区和搅拌针影响区由于强烈的搅拌作用,铝合金原始的表面形貌将演变成半平坦-半褶皱结构。熔融树脂进入并固化于铝合金的长条形褶皱结构,构成了微观机械连锁。由于微观连锁的锚固作用,微观连锁集中的区域在外载荷作用下演变成了难变形的锚固点,其边缘由于树脂的撕裂变形产生了撕裂棱。
其他文献
在电子封装中,Sn基钎料与Cu焊盘发生钎焊界面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进而形成微互连焊点。为了满足电子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微互连焊点尺寸逐渐减小,这将会使界面IMC所占比例增大。而Cu-Sn型IMC是脆性相,过厚的IMC层会降低微焊点的力学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对IMC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形成微焊点的钎焊回流过程中发生液-固界面
新型B基B-Sm(La)-Co非晶合金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和硬度,非晶态合金的宏观性能与其局部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原子结构及有限的实验分析手段,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和‘结构-性能’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地认识,计算机模拟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细节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的模拟方法对B基非晶合金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比B基B50Sm10Co40和Co基Co65S
SiC陶瓷是耐事故容错燃料中的理想包壳材料,然而由于其硬度较大,不易成形复杂形状零部件,限制了使用范围。Kovar合金属于定膨胀合金,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其热膨胀系数在室温下与SiC陶瓷相近。SiC/Kovar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在核工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连接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Ag-Cu-Ti粉钎料采用活性钎焊法对SiC陶瓷和Kovar合金实现了有效连接。研究了钎焊温度、保温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慢慢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开发新的更高性能的钢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难度大,而对当前已有钢种进行强化则相对容易实现。传统的强化方式包括沉淀强化、细晶强化、热处理强化和加工硬化等,其中细晶强化可以同时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通常用于不锈钢晶粒细化的方式
实现高温固体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在传热、微流控以及减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当表面温度超过某一值时,液滴将悬浮在蒸发所产生的蒸汽层上,而不与表面直接接触,这被称为Leidenfrost效应,对应的温度被称为Leidenfrost温度。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复杂微结构表面引导气流定向扩散以实现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然而,现有研究中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速度通常为10~20 cm/s,难以
6082铝合金凭借着其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了交通运输领域使用较多的结构材料,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各种6082铝合金结构件的制造,如汽车轮毂,高铁车体等都离不开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6082铝合金最主要的焊接方法。但是目前对于6082铝合金MIG焊的研究,特别是中厚板铝合金
航空航天领域对于结构件轻质高强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材料改性已难以满足需求。鸟类作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其羽轴由强韧的皮层与泡沫状的髓质组成,这种复合结构完美地实现了轻质与强韧的结合。通过对羽轴复合结构进行仿生,采用合适的材料,制备出复合结构件将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发展需求。本文通过二维显微观察与三维模型重构,对雀鹰飞羽羽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且测定了羽轴的轴向压缩性能与皮层的拉伸性能,分析了羽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净成形技术,具有节约能源、绿色环保、效率高、成本低廉等独特的优势,我国已经将其纳入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该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目的是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增材制造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的关键技术,是驱动下一代工业革命发展的引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必须掌握住这项技术以使制造业再焕生机,引领我国工业走向世界之巅。在金属增材制造的填充材料中奥氏体不锈
铜/不锈钢异种材料的焊接可以将铜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与不锈钢良好的机械性能相结合,有利于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但在铜/不锈钢的熔焊中,二者物理性质差异过大易导致焊接裂纹;熔池中发生的铁-铜液相分离可能导致焊接缺陷的产生。另外,成分及组织与母材相异的焊接接头会成为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薄弱区域。本文采用钨极氩弧焊,分别填充纯铜焊丝、307Si焊丝和NiCrMo-3焊丝对T2紫铜/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进行
工件表面粗糙度影响着许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一直是工业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固、液两相流为基础的磨粒流加工工艺是近些年来新诞生的一种表面抛光方法,具有适用性广、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磨粒流加工是以液相流体为载体,与高硬度的固体颗粒混合成为固、液两相流,混合的两相流在工件表面往复流动,将毛刺、凸起部位去除,实现降低粗糙度的目的。某高压氧气输送管路具有内径小、管道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