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天心是台湾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创作,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眷村儿女”的特殊身份使她长期关注台湾社会的族群问题,再加上一直坚持只写能让自己深有所感的人和事,朱天心的创作便成为了观察外省族群认同问题的最佳范本。
阅读其作品可以发现,朱天心早期的乡愁对象是“想象的中国”。这种乡愁源自父辈对于过往的讲述,也源自于胡兰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此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的款款深情。这种感情亦延及当时被视为“中华民国”合法政权的国民党和党的领导人。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出生、成长于台湾的朱天心在解严之前根本没有机会踏上大陆的土地。因而这种对于“中国”的爱是非常抽象的。真正与她发生密切联系的是作为大陆象征物和代替品的眷村。朱天心早期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两大场景,一是校园,另一便是眷村。但创作中本土经验的缺乏却使她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广受质疑。
随着返乡之梦破灭,外省移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在台湾扎根。而几十年过去,“他乡”台湾也变得越来越像“故乡”了。朱天心的目光逐渐从“中国”、“眷村”转向“台北都市”,开始以台湾当下的政治、社会现状为小说主题。但是外省人的敏感身份加上对于反对运动不留情面的描写却屡屡引发众怒。政治和文学的龃龉、信仰破灭后的怀疑、以及过往经验的干扰,共同造成了朱天心的“政治不正确”。
当朱天心自以为毫无疑问地认同台湾时却焦虑地发现自己并不被台湾本土所认同。眷村族群被等同于既得利益者,属于他们的记忆也因为不符合主流论述被抹去。朱天心试图通过书写保存记忆,确保其不被删改。一次次地表明自己对于台湾的认同却始终得不到台湾的认同,朱天心开始追求不认同的自由,并借作品展开对于认同问题的讨论。
作为外省第二代的朱天心始终面临着“乡关何处”的困惑。她的小说场景从中国大陆、眷村到台北都市并最终转向异国他乡,她究竟属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