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引起的地球表面及内部同震变形——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变形问题,包括地球层状构造、自重和曲率对计算同震变形的影响,地表震源的特殊处理,地球内部变形以及地球球心的移动等。并以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为例进行了计算和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根据半无限空间介质模型与球形地球模型在几何和构造上的差异,本文系统地计算和研究了地球的层状构造、自重、曲率对计算点源及有限断层位错产生同震位移的影响。点源模拟结果显示:层状构造产生的影响最大,可达25%左右;20km深处的点源产生的地表位移受地球重力影响不到2.5%,而100 km深震受地球重力的影响可达11%;20 km浅源对同震位移的曲率效应不超过1%,而100 km的深震的曲率效应达到5%。作为实例,本文计算了这三种因素对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的近场重力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远场同震位移的影响。通过比较远场位移与GPS数据的差异得知,带自重的层状球模型更接近于真实的地球模型,因为由此计算出的位移与GPS数据更吻合。我们还从反演断层滑动分布的角度验证了层状构造的影响。  (2)针对地表震源的奇异问题作了特殊研究和处理,给出地表震源的地震变形计算方法,解决了Sun et al.(2009)尚未解决的地表震源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互换定理(Okubo,1993)与边值条件推导出相应的位移、引力位/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及应变格林函数的表达式,同时给出震中处的计算方法。并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为例,比较两种格林函数计算的近场大地水准面与重力变化差异,借以验证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地震引起的球心移动至今仍是一个尚未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球形地球位错理论研究了大地震引起的球心移动问题,首先计算特大地震引起的全球1阶径向位移,包括潮汐解、应力解与刚体移动解,而刚体移动解便是地球球心的移动变形。结果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Mw9.3)产生大约0.87 mm的1阶径向位移;地球平均几何中心移动了大约4.13 mm。而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则产生0.43 mm的1阶径向位移,和2.22 mm的几何中心移动。  (4)本文利用半无限空间与球形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研究了地震引起的内部变形问题。以走滑位错为例模拟计算了点源产生的内部垂直位移,结果显示震源附近一定范围(与震源深度有关)内的变形要远远大于地表的变形。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引起的内部变形特征也与点源的变形特征一致。
其他文献
该文从应用的角度并根据自行设计的土地变更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一般土地变更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以及系统的实现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建立土地变更信息管理系统
地球重力场是大地测量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因此,对地球重力场的研究成为现代大地测量学及其相关地学学科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世纪,新一代卫星重力探测技术有了重大的进展,CHAMP和CGRACE重力卫星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恢复重力场的中、长波信息,主要包括精密轨道数据、K波段观测数据以及加速度计数据。基于这类数据可得到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卫星跟踪数据
  通过绿色环保的球磨法制备了Zn-Fe双金属催化剂(DMC),采用红外(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测试表征。在Zn-Fe DMC催化剂和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
互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揭开了泛在网络时代的帷幕。泛在网络制图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要求地图制图过程面向用户需求,自动适
  采用球磨法制备了Tm2O3掺杂TiO2光催化剂,并以300W中压汞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染料废水,对Tm/TiO2的掺杂比进行了研究,并用XRD、SEM、UV-vis DR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学位
该文的研究核心是普适的完整的基于知识的地图自动识别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图自动识别现有方法的综合分析、优缺点及适应条件;地图自动识别所需知识的来源及分类;地图自
文中综述了海藻酸钠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降解海藻酸钠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低分子量海藻酸钠比高分子量海藻酸钠具有更多优良的生物活性,通过降
  利用iTRAQ技术结合LC-MS/MS对荧蒽不同诱导时间的红球菌BAP-1差异蛋白进行功能聚类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研究荧蒽高效降解菌的蛋白功能调控机理.本研究共鉴定到796个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