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复杂的1958:中国新民歌研究——以河南省为主要视角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现象,是一次内涵极其丰富的诗歌狂飙突进运动,同时也是当代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时,无法回避的一个存在,毕竟对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发展视角,去客观地分析、评价这场波及全国范围的新民歌运动,揭示出文学虚假繁荣掩盖下的历史真实,无疑会成为研究者们还原历史、呈现文学真貌的关键。从总的倾向来看,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一场违反艺术规律的诗歌创作大跃进,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但1958年,大规模地民歌搜集和民歌创作运动,毕竟是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何全面评价它,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都是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无论从诗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对新民歌这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仍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因而,在新民歌的研究上,有必要重新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研讨,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以廓清新民歌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给予其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应有的位置,挖掘出其在文学史、诗歌史以及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做出恰如其分地评价。  本论文试从1958年新民歌的创作、生产以及传播机制的角度,开展对新民歌的作者群体,创作方法,创作形式,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其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中国新诗等带来的影响,并在实事求是分析基础上,探索出新民歌运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并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关注点如下: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本文进行新民歌这一课题研究的选题缘由,选题依据,选题价值,选题意义以及进行这一论题所运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本部分也论述了研究者们对新民歌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也就是研究者对这一课题关注的视角有哪些,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还有那些学术探讨空间和学术期待等等。  第一章新民歌运动的缘起。本部分以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为切入视角,探讨出1958年兴起的全民生产大跃进运动是怎样在经济领域率先发动起来的,又是那些原因把这场本在经济领域开展的大跃进生产运动引向文化领域,瞬间掀起了文艺界的创作大跃进运动。在文艺界广泛开展大跃进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新民歌又是怎样成为一支独秀的文学体裁,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紧接著,从新民歌运动的开端、兴起、助澜、盛况、落潮五个相承接的部分,概括性地论述了1958年中国新民歌运动的整个历程。  第二章新民歌的作者群体研究。本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期的研究者,对1958年新民歌作者的“工农兵”身份的质疑为研究起点,采取“欲破先立”的研究方法,先赞同大跃进时期一些研究者关于新民歌作者的身份的看法,也就是说1958年新民歌作者为工农兵的说法正确,数以万计的新民歌就是工农兵作者创作出来的。然后,通过对大跃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状况的研究分析,一类知识分子在1957年反右倾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发配到边缘的山区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从而失去了进行文艺创作的权利,也就是本章所说的失语的知识分子;另一类知识分子,也就是一些在反右倾运动中,没有被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在中共中央等部门的号召下,上山下乡,虚心向工农兵学习,这部分知识分子由于不能较快的适应新民歌创作的形势而成为失语的知识分子。由此,得出结论:新民歌的作者只有也只能是工农兵。紧接著,以农民为例论证工农兵进行新民歌创作是否具有可能性。通过对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民的知识水平的分析,认为当时绝大部分农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知识状态,是无法进行新民歌等文艺作品创作的,又加之全国人民忙于经济生产,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从而,最终得出新民歌工农兵作者身份的不可能性。由此,本章通过大量的走访资料和查阅的档案文献,最终得出新民歌作者的真正身份,也就是哪些人或群体在以工农兵的名义进行创作,并对每一类新民歌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这些作者进行新民歌创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新民歌的创作研究。本章主要是论述1958年新民歌作者是怎样进行新民歌创作的,也就说新民歌的作者是如何确保民歌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以最快速度释放出文艺高产卫星。本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包括新民歌在内的文艺创作跃进规划是如何从中央下达到各省市、专区、县,以致广泛分布在中国农村的农业社的,文艺创作跃进指标又是如何在从中央下达到地方的过程中,被逐步累加的,也就是文艺创作跃进高指标是如何形成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全国各地为完成新民歌超高的创作指标,是如何通过建设农村俱乐部、文化馆(站)等进行新民歌创作的基础文化设施,以及组建文化创作大军、成立创作组等形式进行新民歌的创作的,来保量按时完成新民歌的创作目标。第三部分重点论述新民歌作者是怎样进行创作的,新民歌作者如何选择创作主题、确定创作内容的,采取哪些创作方式进行创作等问题,开展了较为详尽的探讨。第四部分探讨了全国各地在新民歌创作的过程中,为尽快放出文艺卫星,采取了哪些推动新民歌创作高效开展的措施,以激励和充分发挥新民歌作者进行新民歌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章新民歌的传播研究。本章主要论述数以万计的新民歌在当时是通过哪些途径在民众中迅速传诵的,又是怎样使一些优秀的新民歌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本章依新民歌的传播范围为参照,从民间传播和官方传播两个视角进行了探讨,较为细致地论述了每种传播的主要形式,主要途径,接受群体等问题。在进行官方传播的期刊发表、书籍出版两种形式时,对当时各期刊、出版社刊载、印刷的作品、诗集进行了汇总。  第五章新民歌的影响和评价。本章从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通过与传统民歌的对比,探讨出1958年民歌作者创作出来的民歌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新民歌,新民歌的“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部分论述了新民歌产生的影响,集中探讨了1958年创作出的新民歌对当时社会生活、民众心理以及对“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的论述了大跃进时期的评论家就新民歌与中国新诗的关系,引起的探讨和争论,各评论家通过一些期刊开设的有关探讨“新民歌与中国新诗关系”的栏目,围绕给子关注的视角,发表自我见解与看法。同样,综述性的探讨出当时官方文化机构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立场,从而呈现出新民歌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冲击和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在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新民歌作出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地对1958年中国新民歌运动及创作出来的新民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沈阳市0~18岁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发展趋势,为制定正确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卫生统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NCHS/CDC)制
孟称舜是继明代汤显祖之后又一言情戏曲大家。他提出情要“专”;情要“正”;情要“诚”等一系列真情理论。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孟称舜真情观及其戏剧创作进行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最新的教学方式,并被广泛实践,但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社会政治氛围瞬息万变,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而郭沫若就是活跃于这一历史舞台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身上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凭借文学家特有的
三音节词是在双音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目前对三音节词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多侧重偏正、陈述等五类结构的分析或单纯进行定量统计。本文摘取《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中2+1式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使命》和美国诗人哈特·克兰的《桥》是二十世纪盛现代主义时期产生于大西洋两岸的两部宏大的长诗。在浪漫主义诗歌观念的影响下,两部作品都以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加强
福建南亚热带地区自然和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热带农业尤其热带园艺作物已成为我省热区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在发展海峡西岸
对计算机图形显示中的一个复杂问题———隐藏线的消隐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信号分析中信号的三维图形显示问题 ,阐述了基于画家算法的图形快速消隐处理的三维图形生成方法。在此基础上 ,巧妙利用VC ++5 .0中的库函数 ,探讨了三维网格图的生成方法 ,并非常方便地实现了三维图形的拉伸、旋转。仿真实例表明该算法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