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肌移植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显微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上肢功能的核心就是手内在肌的功能,而拇指的对掌、对指和掌指关节的屈曲和指间关节的伸直是手内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百年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努力,臂丛损伤后的修复,在解决了肩、肘、腕的屈伸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至今尚未解决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问题,臂丛损伤的病人虽经长期多次、复杂的手术并没有给他们重建一个灵活实用的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神经纤维再生和手内肌的不可逆性变性、纤维化。随着健侧颈7、丛内神经、丛外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的应用,以及神经吻合技术的提高,能够到达手内肌的神经纤维数量逐渐增多起来,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神经纤维到达时手内肌已经发生不可逆变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设想是选择合适的替代组织,等到神经移位术后再生的供体神经纤维到达手腕部后再进行组织移植,这样可以替代因为长时间失神经营养而造成的肌肉组织退变,尽快恢复功能。为此我们设计选择适当的吻合血管神经的足内肌移植替代萎缩了的手内肌,从而重建手内在肌的部分功能。神经修复的关键在于为再生的轴突提供正确的通道,使效应器官获得再支配。选择性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选择相互匹配的神经(束)支。为应用足内肌修复臂丛神经损伤后手内在肌的功能,必须详细了解足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为此,本项目以成人尸体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显微解剖和组织化学切片观察的方法对三组足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手内肌的解剖和组织学特征进行了手术可行性探讨,以期找出更适合替代鱼际肌的移植供体。希望能指导临床臂丛神经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的治疗,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手内肌功能的重建提供必要的解剖和组织学依据。目的1.研究足内肌移植重建手内在及功能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通过对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的解剖学研究,为手内肌移植找出合适的移植替代肌。2.通过对部分足内肌及相关的神经血管的解剖研究,探讨足内肌带神经血管蒂移植重建手内在肌功能的可能性。3.通过对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的组织学特征的研究,为足内肌移植的神经吻合提供组织学依据。4.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相关的客观、科学的依据。材料和方法1.解剖学研究:采用36具近期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男性26侧,女性10侧)。解剖过程中在以下位置点测量以下数据:1)肌肉的测量长、宽、厚,以修洁后肌腹最大值为准。2)血管的测量:足内肌动脉汇入上一级动脉前动脉管径和后者管径,如出现两条及以上动脉分别汇入上一级动脉,则不予测量。自血管蒂开始到上一级动脉末端为最大游离长度。3)神经的测量: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足内肌束组。当束膜破坏,其它束组与足内肌束组出现纤维交叉时,中止分离。测量足内肌神经束组自然分束中点和最终分离点的直径最大游离长度、计算其面积。2.组织学研究:新鲜尸体标本6具(成年男性),分离三组足内肌神经束支,按上述方法标示、分段,墨汁标记方位后在中点和分离点平面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断面切片,厚7um,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定量分析:测算各分支及各神经断面有髓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结果1.解剖学研究:(1)趾短屈肌和(足母)、趾短伸肌同属羽状肌,和手内肌同属力量型构筑,并且从长、宽、厚度上比较和手内肌大体相当,适合于作为供体修复手内肌。趾短屈肌测量结果(n=36):肌长:(88.15±5.88)mm,宽度:(27.53±1.65)mm,厚度:(14.89±1.17)mm。(足母)、趾短伸肌测量结果(n=36):肌长:(85.53±8.02)mm,宽度:(42.22±3.8)mm,厚度:(8.54±1.48)mm。(足母)展肌测量结果(n=36):肌长:(119.22±11.09)mm,宽度:(28.58m±2.07)mm,厚度:(17.52±1.66)mm。经统计学处理:(足母)、趾短伸肌和趾短屈肌在长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足母)展肌长度大于趾短伸肌和趾短屈肌的长度。(足母)、趾短伸肌厚度小于趾短屈肌厚度,小于(足母)展肌厚度。(足母)、趾短伸肌宽度小于趾短屈肌宽度,小于(足母)展肌宽度。(2)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都具有各自独立、相对恒定的血管供养,且易于寻找。血管蒂长度、管径可以满足和腕周围血管吻合的需要,从而都能保证移植后的血运及成活。趾短屈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趾短屈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前动脉管径:(0.76±0.17)mm趾短屈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时足底内侧动脉的管径:(1.25±0.19)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底内侧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46.59±9.62)mm(足母)、趾短伸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足母)、趾短伸肌动脉汇入跗外动脉前动脉管径:(0.65±0.11)mm,(足母)、趾短伸肌动脉汇入跗外动脉时足背动脉的管径:(1.30±0.22)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背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20.14±6.79)mm。(足母)展肌血供解剖结果:(n=36)(足母)展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前动脉管径:(0.82±0.12)mm(足母)展肌动脉汇入足底内侧动脉时足底内侧动脉的管径:(1.16±0.15)mm自血管蒂开始到足底内侧动脉末端最大游离长度:(61.28±11.32)mm(3)趾短屈肌、(足母)展肌和(足母)、趾短伸肌都具有各自独立且恒定的神经支配,各自具有不同的可游离长度,如果选择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或尺神经深支作为吻合对象,(足母)、趾短伸肌支在神经截面积和神经纤维密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并且以选在神经束的分离点吻合,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最大。趾短屈肌神经束的巨微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中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1.58±0.28)mm和(0.81±0.20)mm神经最大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0.66±0.22)mm和1.42±0.21)mm自然可分离长度:(20.69±2.03)mm,最大可游离长度:(39.03±2.31)mm(足母)、趾短伸肌的神经巨微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的中点的左右、前后径分别为:(1.08±0.21)mm和(0.35±0.09)mm神经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0.95±0.22)mm和(0.32±0.08)mm自然可分离长度:(26.08±4.65)mm,最大可游离长度:(52.01±6.18)mm(足母)展肌的神经解剖测量结果:(n=36)自然分束的中点的左右、前后径分别为:(1.50±0.17)mm和(1.04±0.20)mm神经分离点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1.23±0.19)mm和(0.83±0.15)mm自然可分离长度:(49.59±7.38)mm,最大可游离长度:(81.55±10.89)mm经统计学处理:(足母)展肌和趾短屈肌在神经束中点的截面积上无显著差异,(足母)、趾短伸肌支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支或(足母)展肌支的截面积。(足母)展肌支和趾短屈肌支在神经束分离点的截面积上无显著差异。(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的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支和(足母)展肌支分离点的截面积。(足母)展肌支可游离长度大于(足母)、趾短伸肌支可游离长度,大于趾短屈肌支可游离长度。趾短屈肌支和(足母)展肌支在神经束中点的截面积上无显著差异,趾短伸肌支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或(足母)展肌支的截面积。2、组织学研究:(1)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显示三组足内肌不同位点有髓神经纤维趾短屈肌、(足母)展肌与(足母)、趾短伸肌神经各束支(组)的不同位点上神经断面经髓鞘染色,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均呈现淡蓝色,轴索不染色,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呈浅灰色,易于辨认。通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可以测算出三组足内肌肌支中点和分离点断面的截面积、神经束截面积以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等组织学指标,能够为临床臂丛神经损伤重建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2)趾短屈肌、(足母)、趾短伸肌、(足母)展肌神经束支有髓神经计数:(n=6)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神经支截面积为:趾短屈肌支中点:(5.65±0.62)mm2,趾短屈肌支分离点:(3.98±0.35)mm2,(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2.05±0.19)mm2,(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1.54±0.24)mm2,(足母)展肌支中点:(5.83±0.36)mm2、(足母)展肌支分离点:(3.61±0.24)mm2。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神经束截面积为:趾短屈肌支中点:(3.63±0.42)mm2,趾短屈肌支分离点:(2.71±0.44)mm2,(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1.58±0.20)mm2,(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1.19±0.13)mm2,(足母)展肌支中点:(4.04±0.25)mm2、(足母)展肌支分离点:(3.14±0.19)mm2。三组足内肌在不同位点上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为:趾短屈肌支中点:(745.33±97.57)根,趾短屈肌支分离点:(826.17±62.41)根,(足母)、趾短伸肌支中点:(505.33±34.02)根,(足母)、趾短伸肌支分离点:(550.00±56.97)根,(足母)展肌支中点:(936.83±90.34)根、(足母)展肌支分离点:(1064.33±141.24)根。经统计学处理:(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小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小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纤维数量。在近端神经纤维不足的情况下,(足母)、趾短伸肌移植后更有可能获得有用的神经再支配。趾短屈肌和(足母)展肌中点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足母)、趾短伸肌中点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有显著差异,(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多于神经束中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三组足内肌中点和分离点神经束截面积均有显著差异,三组足内肌中点神经束截面积均大于三组足内肌分离点神经束截面积。(足母)、趾短伸肌中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中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足母)展肌中点神经截面积。(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小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截面积。三组足内肌中点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均有显著差异,三组足内肌神经束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均小于三组足内肌分离点神经束神经纤维密度。(足母)、趾短伸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趾短屈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足母)展肌中点神经纤维密度。(足母)、趾短伸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趾短屈肌分离点神经神经纤维密度大于(足母)展肌分离点神经纤维密度。结论1、从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结果分析来看,如果选择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作为吻合对象修复鱼际肌功能,(足母)、趾短伸肌无论在组织形状、体积和神经支吻合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2、为提高神经纤维利用率,应该在手腕部选择运动束支作为足内肌的神经供体。3、神经蒂切取点宜选在分离点,以(足母)、趾短伸肌支和鱼际肌支吻合成功率高。4、为使移植的足内肌恢复3-4级肌力水平,以在足内肌神经束分离点吻合为例,至少需要通过吻合口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趾短屈肌需要660.94条;趾短伸肌需要440条;(足母)展肌需要851.46条。
其他文献
大动脉炎(Takayaus arteritis,TAK)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受累血管可呈狭窄、闭塞或血管壁增厚改变,可也出现扩张或动脉瘤样改变,病变通常累及局部或呈节段性。TAK发病率为(1~2)/100万。儿童TAK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乏力、头晕头痛、颈部疼痛、体重下降等,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血管受累的器官功能障碍。由
学位
背景和目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ED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明确糖尿病性ED的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发展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阴茎勃起过程中,阴茎海绵体平滑肌(corpus cavernosum smooth muscle, CCSM)为各种因素作用的终末组织,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平滑肌细胞分为
钙离子作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了包括肌肉收缩、神经递质释放、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在时间及空间上并不是一个整体同步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刺激及细胞活动中,不同的细胞器或亚细胞结构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并不同步,并且各自参与了不同的生命活动。例如,在神经系统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导致突触前局部钙浓度升高,这一升高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完成神经冲动
[目的]建立新的荧光染料DAPI与FITC标记Annexin V联合的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以用于具有橙红色荧光的药物处理细胞的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方法]以倒置荧光显微镜成像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不同浓度DAPI对活和死细胞的标记作用。以荧光酶标仪检测不同浓度DAPI处理细胞的荧光信号,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流式细胞术比较Annexin V-FITC/DAPI双染法与Annexin V-FIT
研究背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具有血管新生过度但成熟不足的特征。新生血管是否稳定和成熟的一个特征性标识是血管周围有一定的周细胞覆盖率。周细胞的缺失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周细胞的迁移是其缺失的主要机制之一。既往研究表明,AGEs与其受体RAGE结合后,通过RhoA/ROCK等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使moesin发生磷酸化,促进内皮细胞的纤维伪足形成,加快细胞的迁移速度,介导了血管的过度新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班主任主要通过规章制度和主观判断来完成班级事务管理。而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责任感,因此通过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让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益处。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目的和意义:肾脏移植是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移植排斥反应仍是目前移植领域难以克服的重要问题,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Acuterejection,AR)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通常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最常见于术后1~3周,术后几年亦有发生。AR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的话,90%以上患者的排斥反应可被逆转。AR是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
学位
以膳食纤维含量大于6%的南瓜粉、香蕉粉、山药粉、柚子皮粉、玉米须粉和百香果中果皮粉为原料,制备一种高膳食纤维代餐粉。以膳食纤维代餐粉的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柚子皮粉、玉米须粉和百香果中果皮粉使用量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法试验设计,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果蔬膳食纤维代餐粉的最佳配方为柚子皮粉2.8%、玉米须粉3.9%、百香果中果皮粉2.9%,该条件下制备的果蔬膳食纤维代餐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