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酸调控脂肪细胞炎症和脂质代谢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27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组织不仅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重要器官,对机体代谢稳态具有重要影响。熊果酸在巨噬细胞、皮肤以及结肠粘膜组织中具有调节炎症因子表达的功能,但其对脂肪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来探究熊果酸对脂肪细胞炎症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试验一熊果酸对脂肪细胞炎症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熊果酸按照不同浓度梯度(0、10、25和50μM)或时间梯度(0、6、12和24h)处理脂肪细胞,收集培养液和细胞,分析炎症因子和脂质代谢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浓度梯度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25和50μM浓度熊果酸处理12 h显著增加脂肪细胞中炎症因子IL-6、MCP-1和MCP-3基因表达,但只有10μM浓度熊果酸显著增加培养液IL-6含量;此外,25和50μM浓度熊果酸显著增加脂肪细胞TLR4基因表达。时间梯度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5μM浓度熊果酸处理脂肪细胞6、12和24 h均显著增加其IL-6、MCP-1、MCP-3和TLR4基因表达且处理12和24 h显著增加脂肪细胞IKKβ基因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熊果酸在短时间内(30和60 min)增加脂肪细胞p-ERK和p-NF-κB的磷酸化水平。对脂肪代谢基因分析表明,熊果酸对脂肪合成基因SREBP1c、FAS和ACC1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而对脂肪分解代谢基因FOXO1和ATGL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此外,熊果酸还能抑制脂肪细胞ACC蛋白表达。试验二熊果酸对脂肪组织炎症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3只体重相近的12周龄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处理组通过腹腔注射20mg/kg BW的熊果酸(n=6),对照组则注射对照溶液(n=7)。每日注射一次,总共四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熊果酸显著降低小鼠体增重,且有降低脾脏组织相对重量的趋势;此外,熊果酸显著增加脂肪组织MCP-1基因表达和血清MCP-1含量,以及脂肪组织中IL-6和TLR4基因表达,但降低FGF21基因表达;同时,引起脂肪组织中CD14阳性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熊果酸显著增加脂肪细胞IL-6基因表达及其分泌,而这一过程可能主要受到TLR4/IKKβ/NF-κB或ERK/NF-κB信号通路调控。另一方面,熊果酸抑制脂肪细胞脂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此外,熊果酸抑制脂肪细胞ACC基因或蛋白表达和促进其ATGL基因表达,这一过程则可能主要受到FOXO1/ATGL和FOXO1/SREBP1c信号通路调控。在体内,熊果酸可能通过上调脂肪组织MCP-1的表达和分泌来募集CD14阳性单核细胞。
其他文献
<正>家校共育就是家庭、学校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
期刊
“空间数字底座”有效促进空间信息研发团队集聚,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化空间信息创新链产业链,支撑孵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信息服务软硬件体系,产生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空间信息上下游企业。“空间数字底座”建设为上海巩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构筑上海未来战略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将增强上海空间信息产业服务能级,进一步带动空间信息、航空航天、智能驾驶、节能环保、数字物流等产业发展。
期刊
薏苡是药食同源作物,在我国有6000多年栽培史,因其高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被誉为“世界禾本科之王”。目前国内主栽薏苡品种多为农民自留的农家种,产量不高,品种退化严重,导致薏苡产业发展滞后。转基因技术相对于传统育种周期短,可在短时间内对品种进行定向改良,对薏苡进行转基因研究,加快育种进程,以及保护薏苡优良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转基因的前提是建立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栽培种贵州兴仁小白壳薏苡(组培用名Y
学位
目的 本研究基于脑网络控制理论,通过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后及治疗响应差异的大脑可控性分析,定量反映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SAINT)的可能响应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32名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基于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建立功能连接矩阵;根据连接矩阵构建线性控制模型,计算大脑各区域的平均可控性(AC)和模态可控性(MC);根据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17)的
期刊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兼做能量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材料,其产量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提高玉米产量是玉米育种的核心问题。玉米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包括有效果穗数、粒重和行粒数。克隆控制玉米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不仅有助于解析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机理,还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构成产量的关键性状为研
学位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贫乏,种质基础狭窄限制着我国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在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上,群体改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为选育自交系创造新的种质资源。随着美国杂交种的引进、Reid种质选系及其衍生系的问世,育成了一大批优良的杂交种,对我国玉米育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南区育种家以美国优良自交系为供体材料,以本地的自交系为受体材料,构建了A、B群。本研究以广西站提供的改良群体A、B(记为
学位
<正>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擘画了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总体战略部署,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完善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
期刊
肠道菌群在动物生理和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这些细菌群落在蛇类肠道的组成结构、能量和营养吸收的研究是极其有限的。本文通过对16S r RNA基因V4区进行Illumina Hi Seq2500测序,研究了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和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小肠、大肠和泄殖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
学位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一种食药兼用小杂粮,其不仅营养物质丰富,还富含具有保健价值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芦丁)。目前,苦荞中黄酮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已成为领域研究热点。作为分子调控研究重要基础,苦荞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多数已得到克隆和功能鉴定。然而,处于黄酮合成中枢位置的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基因的表达调控、编码蛋白酶
学位
亮氨酸属于支链氨基酸,也是猪的一种必需氨基酸,被证实可以改善雄性的繁殖性能,但是饲粮添加亮氨酸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亮氨酸对后备公猪睾丸发育和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和日龄一致、体重为8kg左右的的断奶纯种杜洛克公猪30头,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亮氨酸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分为两个阶段:断奶至150日龄、150日龄至10月龄,第一个阶段对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