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近代工业化过程,世界各国均先后出现了乡村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实现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城市分隔户籍制度的束缚,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户籍制度藩篱的松动,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就业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潮水般的涌向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寻求生存与发展,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同时完成市民化进程不同,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成了市民化,因为仅仅是从事职业的转变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身份转变及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待遇,更谈不上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彻底的由农民转为市民,可以说,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呈现出特殊的“中国途径”,表现为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被分割为两个过程,首先是农民成为了农民工,其次才是农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尽管已经意识到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更是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应该解决他们的市民化问题,使其有序进入城市生活,逐步完成向市民的转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实现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农民工群体的“经济吸纳、社会排斥”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举步维艰。  可以肯定的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并不代表着他们已经顺利实现了市民化。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城市农民工并没有顺利实现市民化,他们的城市适应水平较低,在城市处于边缘化或底层地位,在城市的边缘性领域及空间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甚至是一种“虚城市化”的状态,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瓶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入。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由此,加快城镇化发展再次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50%,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城镇化进程水平呢?就是要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与转移过程。  然而,农民工群体本身正在经历代际更替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力量,走上了历史舞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在全国1.45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大约占到60%,数量约为1亿,规模十分庞大,在某些省份,如广东,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5%,人数约为2600万。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一时间,有关一号文件的解读中,都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将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迫在眉睫”。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合时宜。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中提到的城镇化率的目标实现,有赖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历史的选择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作为年轻的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背景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市民化环境整体上不断走向开放与公平,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史上最有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  但是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还存在着一些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一群体内部异质性的研究不足,没有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市民化需求,也不清楚他们的市民化现状水平是怎样的,市民化进程该如何测度,影响他们市民化的因素是怎样的,如何推动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些问题都亟需回答。为了更好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我国现代化及城镇化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全文共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接着从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然后明确该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并对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与评论。本文从国外、国内两维视角对于已有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评介,首先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包括社会中有关现代化的经典理论,国外乡城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经典理论以及迁移网络理论,从中对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汲取养分。接着对国内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三个维度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介,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更进一步明确了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是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从对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历程开始,梳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指出尽管之前对于该群体的称呼并不统一,比如“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等等,其实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一步从年龄、户口两个维度将本研究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出生于1980年(含)以后,户口性质为农业的进城务工打工的农民工。与已有的研究保持传承性和一致性。进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阐释,借助移民的同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定义为三个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分别是经济层面的市民化、社会层面的市民化以及心理层面的市民化,并在下文中逐一分析。本文研究使用了最新的全国大规模调查数据,分别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JZD0027)于2009年5月在全国开展的调查数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扶持农民工就业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CJY061)的子课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研究的调查数据,这次调查的时间为2010年1月,文章中所使用的案例均来自新生代农民工调查中获得的一手珍贵资料。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并在研究中引入了多学科的分析视角。  第四章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并从中剥离出新老两代农民工这两类人群,通过系统的对比新老两代农民工在个人特征、经济特征、社会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几个维度上的差异,全面清晰的刻画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对以往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认识不清、结论不一致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新生代农民工同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不是高消费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着良好的个人品质,但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没有显著提升。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宏观层面来看,尽管身份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已经使得他们在市民化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生代农民工是最需要市民化、也是最容易市民化、并且距离市民化最近的群体,在实际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相配套的措施,最后运用SWOT分析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路径依赖。  第五章利用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以及市民化能力。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分析中,不仅从总体上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还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个人因素及经济因素相比,心理因素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更大。接着,从市民化意愿与市民化的未来打算两个维度,将新生代农民工划分为五个异质性的群体,注意到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产生的分化。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研究中,引入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需要通过加大职业培训来获取更大的提升,而社会资本也需要进一步扩展。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强烈,市民化能力初步具备。  第六章继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包括8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的市民化水平分析指数,利用等权重的办法对每个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复合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这一变量。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进而分别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宏观因素以及微观因素进行了探讨。从宏观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是受到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缺乏、市民化成本高以及城乡居民的心理隔阂的影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微观因素的探讨引入了三类变量,分别是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主观感知,回归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务农经验、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市民化水平影响显著;而家庭因素,如打工期间是否与家人同住、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新生代农民工主观认知层面的自评经济状况好坏以及对城市的归属感是影响其市民化水平的显著变量。  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在系统的陈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途径选择以及未来的市民化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总结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实现的必要。对全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转化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市民,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有效减少“民工潮”的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举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着手,全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特点、市民化意愿以及市民化能力,并注重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两代人的纵向对比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不同群体的横向对比,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深刻的勾勒。  与此同时,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进行了测量,建立起市民化进程的指标体系,为切实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与制定政策的相关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创办、发展和延续的历史进程、博物馆办馆理念的变化以及馆藏物品的来源。本文不仅希望描述该博物馆的演变史,同时也关注在不同时
一般讨论西方宪政体系的基础理论之一——“有限政府”理论,都是从政府的外部限制出发,从权力有限、职能有限和规模有限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目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保护也同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这对维护生
学位
本文研究以人类学和民俗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而系统的探讨了哈萨克族人生礼仪的变化和发展。哈萨克人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在游牧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融合的产物。诸多重要的政治问题,多个分支的心理学科,这些特点意味着通往政治心理学并无固定的理论路径
出血热黑龙江省:2012年5月全省报告143例,发病率为0.37/10万。报告病例数较上月上升57.14%,较2011年同期上升23.28%,较2011年累计上升24.50%。报告病例中实验室诊断137例,占
从历史上看,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商品货币、金属铸币、纸币到信用货币的发展阶段,虽然货币的发展史总体上反映出货币发行权上收的发展趋势,“超主权货币”印证这一趋势并进一步预示
在当今社会社会福利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仅关注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福利问题,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开始放眼国际关注全球福利问题。合理的制度构建的目的在于配置社会
本文以“劳工标准”为核心研究概念,试图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审视因劳工标准问题而造成的国际争议,特别是给中国对外关系带来的阻碍,包括经济领域内的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政治舞台中的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以及责任政府理念的普及,有关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道歉的事例屡见不鲜。遗憾的是,这些道歉实践由于欠缺科学理论指导,不仅无法实现既有功能,甚至激化矛盾,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