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迁移作用下Sn-58Bi的界面演变及抑制行为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ufs2997i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电子产品中Pb的使用受到有效限制,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大量无铅钎料的探索,其中Sn-58Bi以其低熔点、成本和热膨胀系数而在低温封装中受到广泛关注。电子产品的封装密度不断增加,导致通过焊点的电流密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高达106A/cm2,在如此高的电流密度下,焊点很容易发生失效。本文在Cu/Sn-58Bi/Cu线性焊点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电迁移作用下Sn-58Bi/Sn-3.0Ag-0.5Cu(SAC305)两种钎料构成的结构复合焊点和成分复合焊点的界面反应及抑制机理;另外,在Cu基板中加入一定含量的Zn元素,研究Cu-Zn基板对Sn-58Bi电迁移性能的影响。Cu/Sn-58Bi/Cu线性焊点在常温、电流密度大小为1×104A/cm2固/固电迁移过程中,表面随着原子的迁移出现凸起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阳极界面处形成Sn晶须,阴极出现拉裂纹。对于焊点内部而言,Bi原子不断迁往阳极,在阳极形成富Bi层。温度对原子迁移的影响至关重要,50℃下阳极富Bi层的厚度是常温下富Bi层厚度的4.5倍。在高电流(24A)下的液/固电迁移中,阳极界面生成大量的棒状金属间化合物(IMC),随着通电时间的延长不断长大,表现为“熟化现象”;阴极界面Cu原子不断消耗,界面变得凹凸不平。在高温低电流密度(150℃,5×103A/cm2)的液/固电迁移中,阴极和阳极界面IMC的生长速率分别高于固/固电迁移中界面IMC的生长速率,且阴极界面IMC厚度要高于阳极界面IMC厚度。结构复合焊点能够实现低温连接,回流后焊点连接性良好,在电迁移过程中,与Cu/Sn-58Bi/Cu相比,富Bi层厚度和两极界面IMC厚度都要更小,说明中间SAC305层对Bi原子和Cu原子的迁移都起到阻碍作用。阴极侧Sn-58Bi中的Bi原子从SAC305边缘迁往阳极侧Sn-58Bi中,Bi在结构复合焊点中的迁移具有“集肤效应”。阳极侧的Sn-58Bi/SAC305界面附近的Bi原子在电迁移过程中逐渐远离SAC305,而阴极侧的Sn-58Bi/SAC305界面附近的Bi原子逐渐靠近SAC305。两种成分复合焊点中,Ag含量的高低对电迁移影响很大,Ag含量越高,对迁移的阻碍作用越明显。成分复合焊点中两极界面IMC随通电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但是增长速率缓慢,这是由于Ag3Sn对原子迁移的阻碍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阳极界面处没有连续的富Bi层的出现。对于Cu-xZn/Sn-58Bi/Cu-xZn(x=2.29wt.%和4.89wt.%)线性焊点,Zn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减少表面Sn晶须和裂纹产生。在常温固/固电迁移中,Zn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变电迁移中的扩散主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Bi原子的扩散速率,而提高Cu原子扩散速率。在液/固电迁移中,高电流密度引起的阳极IMC“熟化现象”明显,热电耦合阳极IMC厚度要明显高于阴极IMC厚度。
其他文献
<正>留针,就是在针刺治疗疾病过程中,针体刺入并行手法后,将针在体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从而发挥疗效。可见留针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但留针时间的久暂从古至今存在着一种演变
会议
随着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发展,人们对红外成像系统的视场和分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红外凝视成像系统难以同时获得大视场角和高分辨率,这是由于受到目前红外焦平面阵列的
太赫兹波在通信、成像、探测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得太赫兹前沿技术成了研究热点。太赫兹收发系统的研究促进了太赫兹技术的应用,混频器作为接收系统必要的一级,直接影响到整
在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的背景下,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城市社区作为新的就业服务单元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社区再就业服务存在体制不成熟、
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化改革,电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归根结底,电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小断面输水隧洞现浇钢筋混凝土衬砌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通过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解决了不良水文地质条件常年处于饱水状态下过水隧道施工中质量控制问题,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外语教学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职学生外语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因此要想外语教学
目的 应用氟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 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及传统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治疗前分期及治疗2-4疗程后疗效评价,应用新的肿瘤评价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控制系统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因此,影响系统运行的因素骤增,其发生故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智能监测和诊断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同时,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保
系统地回顾了隐伏金矿床定位预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