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复合碳负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本论文第一部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常用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后发现,石墨材料在某些溶剂中易发生溶剂化离子的共嵌入,进而导致石墨层的塌陷;焦炭放电电压高,比容量低;碳纤维成本太高;中间相碳微珠不仅成本高,而且三维涡轮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内阻,不利于大电流充放电;热解炭在充放电过程存在电压滞后现象,且循环性能差。基于此,本文根据锂离子电池碳负极嵌入/脱嵌机理首次提出了在高锂离子嵌入量的石墨基材料表面包覆一层具有准SEI膜性质的高分子碳化膜来进行表面修饰,从而阻止溶剂化锂离子的共嵌入,进而改善石墨本体锂离子嵌入与脱嵌特性的新构思。 2.本文第二部分对所选原始活性石墨碳材料的类型与颗粒度、粘合剂用量、导电剂用量等各种影响碳负极性能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找到了最佳组分与配比的关系,发现合适的组分和配比应是含大约占总质量5%的粘合剂、2%左右的导电剂及粒径为37μm左右的颗粒度,按此种配比制得的碳负极不仅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306.1mAh/g),而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特性。 3.根据微包覆特征,本文第三部分以优选的具有三维螺旋结构的酚醛树脂和糠醇树脂以及成本低廉的蔗糖作为包覆前驱体材料,以优选的活性石墨作为基质材料,对复合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原始石墨和日本进口中间相碳微珠MCMB作对比研究,发现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原始石墨和MCMB的比容量分别降低了60.7mAh/g和37.6mAh/g;而用糠醇树脂、酚醛树脂和蔗糖包覆的复合碳材料的比容量则仅降低了6.3mAh/g,10.3mAh/g和21.7mAh/g。由此可以说明三种复合碳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长的循环寿命。并且借助SEM,XRD,计时电量法,阻抗谱法和FTIR光谱法对几种碳材料的微观性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复合碳材料颗粒分布均匀,锂离子嵌入活性点增多,结构趋于稳定,锂离子在层间扩散和迁移速率增大,为深入探索优质廉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重要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目前利用该工艺进行的微包覆复合碳材料已在生产实际中取得应用,并且材料的综合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其他文献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 5月 14日在上海主持召开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也由此诞生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该技术为开展生命过程,尤其是细胞乃至分子尺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工具。比如,纳米技术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结合显著提高了光谱分析过程的特异性、选择性以及灵敏度,该方法是人们在细胞尺度进行化学或生物化学检测分析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然而,现如今被报道的SERS活性纳米探针普遍存在着尺寸受限、合成步骤复杂以及由
油煤浆的流变特性是影响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物料输送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煤炭直接液化过程中,油煤浆的黏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煤浆流变性发生明显变化,甚至产生突变,影响全系
该文对三苯胺类载流子传输材料的合成以及它们的性能表征进行了系列的实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合成了单甲醛三苯胺, 三苯胺甲醛二苯腙,三咔唑三苯胺,聚(4-亚甲基三苯胺),反
该论文在研究是一个分子设计和晶体工程的课题,即首先通过理论预测各配位多面体的非线性性质,再结合宏观结构要求,确定配位多面体的连接方式,最后在化学合成和晶体生长上予以
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straction,SPME)是现代分析化学的一种新的制样方法,具有许多传统样品前处理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常规SPME亦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人员研制了
近些年来,可将近红外激发光(NIR)转化为可见光(VIS)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在3D显示器、生物成像、固态激光器和光伏电池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引发研究热潮。在所有的上转换发
针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在分析实际样品时基体效应较大的问题,设计了一个流动注射在线预富集流路,该流路允许以固定体积的洗脱液对富集柱进行洗脱,从而不需控制时间
过氧化氢、葡萄糖等生物小分子的识别与检测一直是分析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电化学传感器凭借其检测性能优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设备易于微型化、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