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海南岛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dpol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台风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增强,台风及对我国东南沿海省市造成损失增大,海南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台风影响程度严重。为更好地揭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利用1980-2019年71个台风数据,耦合孕灾环境敏感、致灾因子危险、承灾体脆弱和防灾减灾能力四方面因素建立评价体系,运用组合权重法,构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以10年为间隔划分为4个时期,得到不同时期台风灾害各分指数值和综合风险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选取地形位指数、地形指数、地形起伏度、河网密度、距东南海岸距离和植被覆盖度等6个指标作为孕灾环境敏感因子,综合计算得到研究区孕灾环境敏感性分区。结果表明:孕灾环境敏感性具有从东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趋势;高、中高敏感区呈现东北部小聚集,面积占比分别为4.33%、16.6%;中、中低和低敏感区具有大分散特征,占比分别为30.4%、31.46%和17.2%。(2)选取台风登陆期间过程最大风速、过程日最大降雨量、过程总降雨量和台风路径密度等4个指标作为致灾危险因子,综合计算得到研究区4个时期致灾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中低、中危险为主,面积分别为15512.63km2、9951.15km2;90年代以低、中危险为主,占比分别为33.53%和24.76%;21世纪00~10年代以低危险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72.84%和54.06%。(2)随时间推移,低危险面积呈上升-上升-下降变化模式;中低、中和中高危险为下降-下降-上升;高危险为上升-下降-上升。(3)致灾危险总体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80年代从东部、西部沿海向内陆递减;90年代从东南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至北部沿海递减;00、10年代均从东北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递减。(3)选取人口密度、地均GDP、道路网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和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等5个指标作为脆弱因子,计算得到研究区4个时期承灾脆弱性分区。结果表明:(1)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均以中低脆弱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77.71%、59.32%和58.52%;21世纪10年代以低、中低脆弱为主,面积分别为12948.64km2和14742.82km2。(2)随时间变化,低、中高和高脆弱面积呈持续上升;中低脆弱呈持续下降;中脆弱为上升-下降-下降模式。(3)承灾体脆弱性等级总体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80年代以中低脆弱大分布为主,低脆弱小聚集分布,中、高脆弱零散分布;90年代、00年代、10年代具有明显的沿道路网分布特征,中脆弱主要沿环岛高速公路网展布,中高、高脆弱主要分布在各市县经济中心,低、中低脆弱分布在内陆区域。(4)选取人均床位数、人均医护数、地方财政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口比重等5个指标作为防灾减灾能力因子,通过数据采集和时空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防灾减灾能力分区。结果表明:(1)80、90年代以低防灾减灾能力为主;00年代以低、中低防灾减灾能力为主;10年代以中防灾减灾能力为主。(2)随时间演变,研究区各市县防灾减灾能力均呈上升趋势;海口、三亚防灾减灾能力最强,澄迈、儋州、琼海和五指山为第二梯队层级。(5)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估法计算得到研究区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数值,并依据该值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80、90年代均以中风险为主,两者面积占比分别为40.85%、39.68%;00年代以中低风险为主,面积达14498.89km2;10年代以低风险为主,面积为19194.03km2。(2)随时间变化,低风险总体为上升趋势;中低风险呈现上升-上升-下降模式;中、中高风险为下降趋势;高风险为上升-下降-下降模式。(3)台风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仅存在方向上的时空差异:80年代和00年代均从东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递减;90年代从东南部、西南部沿海向内陆至北部沿海递减;10年代从东北部和西南部沿海向内陆递减。(6)采用平均值和最大值两个标准对研究区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进行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平均综合风险值和最大综合风险值分区等级在空间上均具有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特征,按照最大值标准分区能更好地符合防灾减灾要求。(2)最大综合风险值分区的高、中高、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西南部沿海,乡镇数占比分别为14.56%、21.84%、23.79%;低、中低风险区集中分布在中部内陆至西北部沿海,占比分别为13.59%和26.21%。(3)随时间演变,风险等级总体呈上升趋势乡镇共40个,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沿海和西南部沿海;呈下降趋势乡镇共166个,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以南、以西。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二维材料的兴起,科研人员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三维材料转移到二维材料身上。由于本身的低维属性和独特的电子结构性质,人们普遍认为二维材料在新一代柔性纳米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由于层间结合方式是范德华力,人们可以基于已发现的二维材料,通过不同的堆垛或组合方式构建新型的有限层二维结构,并获得多种多样的新奇的物理现象。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以磁性半导体二维材料Ni
混凝土作为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呈现脆性,其抗拉强度低,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裂缝和局部损伤,如果这些裂缝不能被有效的修复,则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以及耐久性,并降低对冲击、开裂的抵抗能力,有可能发展为宏观裂缝甚至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自修复混凝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土木工程功能材料,在不需要对结构进行重大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促进裂缝的自愈合,对造成的开裂与损伤能够进
山城步道作为山城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不仅便民出行、开展日常活动,还作为窗口展示山城特色历史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多重属性,然而因车行成为山城步道的主要出行方式,致使步道的步行景观游线逐渐被忽视,焕活步行游线,让所有人群能够平等、舒适、安全地使用山城步道,步道对使用者的排斥(如路网可达性较差、空间破碎功能性弱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山城步道的研究主要是街道空间更新,步道生态
旋叶式压缩机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心脏部件,能适宜调节车内空气湿度、温度等相关舒适性指标,为驾驶人及乘客带来良好的驾乘体验,但长期以来压缩机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次噪声,严重影响整车声品质。在实际装车运行中,旋叶式压缩机使役条件复杂多变,引发多源时变激励,而且压缩机内部流场、结构场及工作介质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压缩机系统严重的振动噪声问题,使车内声品质加剧恶劣。因此,开展汽车空调旋叶式压缩机振动噪声预估及
遗产的保护除了需要考虑官方的制度与政策之外,不同主体对待遗产的观念以及村落整体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均值得被进一步重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波村的案例体现出,村民们之所以相对自发的维系了当地的民居传统,这需要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身份认同等传统遗产话语以外的因素,考虑村落整体社会在受到"外界"冲击之后所实现的平衡;村民们对于碉楼的理解和保护行为也杂糅了官方叙事以及非官方的个体记忆和诠释。
在混凝土材料早期养护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缩和过载作用而产生宏微观裂缝。裂缝的出现使得外界中的SO42-、Cl-等腐蚀性离子加速进入混凝土内部,从而使得混凝土内部胀裂和钢筋锈蚀,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基于文献的调研和预实验结果,本文提出封装轻骨料和矿物掺合料的复合自修复体系。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原理,通过裂缝闭合率和气体渗透性试验对修复材料的多水平进行最优筛选,并对愈合产物进行微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对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抗拉强度低、耐久性差等缺点,传统水泥基复合材料已无法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需求。因此,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且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发成为了建筑行业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耐久性能是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重要性能。在众多耐久性问题中,钙溶蚀是一种常见的腐蚀现象。就其作用环境而言,钙溶蚀常见于软水
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zer Melting,SLM)作为一种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其成形试样具有力学性能高,致密性好的特点。然而,SLM成形技术的发展受到原材料成本高与工艺参数强烈影响的阻碍,所以在降低原材料成本与提升成形件质量及成型效率时,对不同循环利用次数粉末工艺演变及利用合理工艺参数制备其大层厚成形件的组织性能探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以AlSi10Mg合金成形为例,对其SL
混凝土结构的许多耐久性问题与水分有关,水为有害物质(如氯离子和硫酸盐离子等)的渗透提供了途径,所以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性能对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煤灰通常作为矿物掺合料添加到水泥中,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粉煤灰在耐久性中的作用,需要对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渗透性进行定量评估。因此本文应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技术)定量粉煤灰复合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性能。目前
山区双车道公路因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道路线形复杂、挖方较多、路域空间复杂多变,交通安全事故多发。现有研究表明,驾驶人的驾驶负荷对于行车安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视觉心理负荷的多参数融合突变研究》(19YJCZH121),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立足于“人-车-路-环境”这一系统,以驾驶视觉负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