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运输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沿线区域的空间联系、劳动力流动等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尤其是高铁的开通,在保持空间维度不变的基础上大大缩减了各节点城市之间时间维度的距离,使得经济圈以一种全新的组合形式进行生产布局,进而引起区域经济组织模式的变化。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强了区域之间知识辐射的深度和广度,这带动了新知识交流、应用与创新,以高铁站点所在的城市为中心实现了知识溢出效应。本文以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部的成渝城市群和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例,分别选择浙江省、重庆市和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理论,分析其区域时空收缩的动态演变规律,就高铁路网扩张进行动态追踪和评价,通过对高铁节点城市的空间收缩效应的研究分析,实时评价高铁可达性。另一方面,高速铁路带来的时空收缩势必会引发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尤其是人才流动的变化,本文在关注硬件交通设施构建的同时,关注高速铁路引发的“知识溢出”效应,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高铁行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此,本文开展的工作有:(1)高铁影响下的时空收缩效应研究。以三大城市圈近10年的列车时刻表为数据来源,分析了高铁在路网连接和时间压缩两个方面引起的变化。通过计算网络连接度、路网可达性、时间可达性和收缩度等指标,借助GIS等工具绘制各城市群的通行频次地图和时空收缩地图,研究高铁通行频次演变规律和时空收缩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的网络连接度在五年之内平均增加了22倍,重庆市13倍,甘肃省84倍;2014-2019年之间,浙江省铁路网空间关联程度提高了95.37%,重庆市95.06%,浙江省的路网可达性提高了48.6%,重庆市提高了44.5%;2019年高铁对时间压程度比普铁高51.86%;高速铁路较普铁对节点城市的时空距离收缩度平均可达57.8%,对甘肃省的贡献最大,收缩度为2.48,浙江省和重庆市分别为2.23和2.33。(2)高铁影响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通过高铁对知识溢出影响机理分析,建立了区域知识增长收敛模型,计算了收敛系数、知识溢出系数和人力资本系数等指标,分析知识溢出程度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得出知识溢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距离,进行了基于高铁时空收缩和知识溢出的应用研究,通过长面板模型预测了高速铁路的连接频次,使用Moran指数和LISA图分析高铁影响下的人才分布结构,分析了时空收缩与知识溢出对于节点城市人才分布变化的影响。Moran结果显示:知识溢出与距离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明显溢出阶段(50-100公里)、大幅减弱阶段(80-320公里)和逐渐消失阶段(320-400公里),每个城市群之中具体距离不同;2020-2024年的连接频次应逐步增加,对比2019年,就增长率均值来说,浙江省应同比增长17.33%,重庆市19.35%,甘肃省25.14%;浙江省环比增长4.89%,重庆市7.52%,甘肃省8.94%;高铁影响下长三角形成了6个高-高知识溢出的城市,成渝城市群和兰西关中城市群分别为2个;高铁对三个城市群的人才聚集平均影响程度49.4%。(3)综合交通网的知识溢出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建立知识溢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长三角地区的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例,计算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子系统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效率、两个运输子系统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度、交通运输系统内整体协同度,测算了知识溢出视角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值,提出了知识溢出最大化的解决途径。结果表明:同等投入条件下,铁路对知识产出比其他三种运输方式更强,达到0.96,公路最低,仅为0.6;铁路与公路配合是最优的两两结合的运输方式,其对知识溢出产出效率接近于1,说明加强这两种交通设施的配合程度能够有效扩大知识溢出效应使其达到最值;四种运输方式结合时,效率值在逐年增大,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各种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的人才吸引和知识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