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virus,FPV)由于引起猫的疾病而被人类关注,至20世纪40年代,FPV又由于能够引起多种食肉动物的自然疫原性疾病而被称为水貂细小病毒、蓝狐(北极狐)细小病毒和浣熊细小病毒等。这些病毒相互关联并有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间进行转移。病毒主要是通过口鼻细胞传播,而后在包括淋巴组织在内的大多数含有正在分裂的细胞的组织中复制,2到4天后病毒感染回肠和空肠的肠绒毛隐窝,引起肠上皮细胞的丢失,造成腹泻。由于感染了包括脊髓在内的淋巴组织,FPV能引起猫全身性的泛白细胞减少症。1978年5月,犬细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CPV)首次在两只病犬体内被检测到,其中一只新生幼犬由于心肌炎突然死亡,另一只两月龄以上幼犬由于严重腹泻而脱水死亡,同时该病毒感染了全球不同地区的野生犬及家养犬。自1978年以来,CPV作为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疾病肆虐全球,虽然疫苗接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幼犬,但野生型的病毒仍旧不能得到控制。本实验从一只突发疾病死亡的大熊猫的肠组织内容物中分离到一株细小病毒,命名为PV/GP/SC/1/12,以此株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大熊猫源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大熊猫肠组织病料经过氯仿处理后,首先进行血凝试验检测效价为1:6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对冰冻肠组织送检样品进行了细小病毒检测,可见肠绒毛上皮细胞呈阳性反应;将粪便处理物直接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疑似细小病毒样粒子。将处理物接种猫肾传代细胞系F81进行分离,出现细胞病变;通过PCR可扩增出细小病毒特异性的条带;第3代细胞毒的血凝效价为1:1024。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分离到一株大熊猫源细小病毒,命名为PV/GP/SC/1/12。2、大熊猫源细小病毒NS1和VP2蛋白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设计覆盖大熊猫源细小病毒PV/GP/SC/1/12从NS1到VP2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段扩增引物,对毒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分段PCR扩增后,进行分子克隆并测序获得相应蛋白对应的基因片段,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VP2蛋白上决定其宿主范围、抗原性和血凝性的10个关键氨基酸中,第232位为异亮氨酸(I)、第323位为天冬酰胺(N)、第564位为丝氨酸(S),与犬细小病毒一致,其余氨基酸位点均与猫细小病毒一致;NS1蛋白上有3个氨基酸位点与犬猫细小病毒均有差异,其余氨基酸位点均与犬细小病毒一致。NS1和VP2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细小病毒参考毒株的相似性如下:NS1为98.7%~99.6%,VP2为98.3%~99.5%。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V/GP/SC/1/12NS1归到CPV分支,VP2归到FPV分支。本实验表明,大熊猫源细小病毒PV/GP/SC/1/12出现了FPV和CPV重组病毒的特征。3、大熊猫源细小病毒猫体感染试验为了研究大熊猫源细小病毒PV/GP/SC/1/12对幼猫的致病性,本实验将PV/GP/SC/1/12作为攻击毒,给细小病毒HI抗体低于1:2的60日龄的幼猫口腔攻毒进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PV/GP/SC/1/12能够感染60日龄以内的幼猫,导致机体出现典型的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分别在感染后第10天和第15天发病死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PV/GP/SC/1/12在猫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复制增殖。试验结果表明,大熊猫源细小病毒PV/GP/SC/1/12对幼猫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