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是研究入对美的感受的一门学科,而翻译美学则是美学与翻译学研究的结合,其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尤为适合,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美的享受、美的体验。要想以另一种文字表达出同样的意思,译者的美学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1995年刘宓庆教授出版《翻译美学导论》,首次系统地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刘宓庆教授以现代美学原理为基础,将传统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提出翻译的审美客体是原文,翻译的审美主体是译者,详细阐述了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并且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问题。《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霍桑擅长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以使语言高雅优美、生动传神。文学小说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红字》语言作为传达主题思想的重要载体,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和特色。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红字》所做的研究,发现尽管他们对《红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数停留在文学批评或者对其主题及各类象征的层面上,对其翻译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而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译作的研究则是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在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英文版为原文,以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和贾宗谊先生的译本为译文的基础上,尝试从翻译美学的新视角对这部经典文学著作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大有深入挖掘的空间。本文主要采用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红字》的原作及两汉语译本进行文本分析。笔者依据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内在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成分(外在美学成分)两个方面探讨了《红字》两汉译本中美学意蕴的审美再现。在形式系统中,笔者主要探讨了两个译本如何通过处理原文各类修辞手法来保留再现原文的音美,形美,句美。在非形式系统中,笔者重点比较了两个译本是如何处理原作中体现出来的意象美和如何完整再现原作的美学因素。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两部作品对原作美学特色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好的保留再现,但是总体上贾译本在保留原作修辞、选词准确和再现原作效果这三个方面比盛译本略胜一筹。在对原作及译作进行文本对比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有关美学因素的相应翻译策略,意在说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内容,也要采取相应策略力图保持原文的美学特点,以实现原作文学价值最大化。本文从美学视角对《红字》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促进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红字》的再译。同时,也证明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及其在文学作品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