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沿海中国川蔓草(Ruppia sinensis)种群特征及生态修复潜力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草是一种在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海洋被子植物,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川蔓草(Ruppia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滨海、瀉湖、盐沼地等浅水水域中的海草,承担着栖息地构建与水体-沉积物环境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包括川蔓草在内的众多海草在世界范围内正已惊人速度衰退。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温带地区川蔓草属分布现状;探究了不同生活史类型中国川蔓草种群形成条件及其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比较了两类种群在干燥胁迫下的种群稳定性;对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建苗与保存条件进行系统研究;评估了中国川蔓草对重金属Cu与Cd污染的耐受能力及其毒性效应。1.我国温带地区川蔓草属分布现状调查本研究调查了我国辽宁省至浙江省7个省(直辖市)沿海地区川蔓草属的分布现状,总结发现海水养殖池、咸水沟渠、盐场沟渠、湿地公园、瀉湖、潮间带是其主要的分布环境生境类型,其中海水养殖池是温带地区川蔓草属分布最常见生境类型。通过重访发现,部分文献中记录的川蔓草种群已消失,综合分析文献记录及实地调查信息后认为,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川蔓草分布的主要原因。2.黄河三角洲中国川蔓草种群特征对中国川蔓草而言,上覆水季节变化可导致种群表现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生活史特征。本研究调查了黄河三角洲两处不同生活史类型的中国川蔓草种群的生态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通过调查其生长旺盛季节的生物量和各季节种子库规模,评估种群状态。通过测定中国川蔓草床沉积物营养元素组成及硫化物含量了解草床植被和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理种群,一年生中国川蔓草种群较多年生种群拥有更大的生物量与种子库规模;中国川蔓草植株对栖息地沉积物总氮含量与有机物组成特征有显著影响;一年生的中国川蔓草种群经历干燥、重新覆水后恢复力显著强于同种情况下的多年生种群。本研究还调查了干燥对中国川蔓草床沉积物、种子库及其种群补充的影响。本次调查的中国川蔓草床表层沉积物会不定期遭遇长期干涸暴露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历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长达5个月的干燥后,该中国川蔓草床再次被水层覆盖,而后种子迅速萌发,2018年5月幼苗密度达到1360.86±330.66苗/m2,规模与2017年3月只经历3个月干燥暴露时的情况相似。由此认为,干燥胁迫会显著地延迟中国川蔓草自然种群中种子的萌发与建苗。与大多数海草不同,中国川蔓草种子对栖息地干燥有相当强的耐受与适应能力,表层沉积物中的种子经历近5个月的干燥暴露后依然具有活力。本部分研究为干燥环境下中国川蔓草的抵抗力和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认知,并对川蔓草属种群特征进行补充。3环境因素对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影响本研究调查了温度与盐度对采自北方沿海地区的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与建苗的影响。本研究共进行了0–50 psu范围内7个盐度与0-30℃范围内6个海水温度对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确定了适宜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环境条件。研究发现:(1)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盐度5 psu、温度30℃;(2)高盐度(40-50 psu)与低温度(0℃)会显著阻碍种子萌发,但当其转移至适宜萌发条件后,其萌发率升高;(3)在盐度适宜时(5-10 psu),随着温度升高,中国川蔓草种子萌发率存在明显的双峰分布;(4)将高盐度或低温度条件下储存的种子转移至适宜萌发条件下后,其萌发率显著升高;(5)温度能够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蔓草建苗过程,而盐度对建苗过程的影响不显著。本部分研究可为中国川蔓草种群保护恢复提供基础信息。4中国川蔓草种子长期保存方法川蔓草属的种子是进行大规模的沉水植物修复的理想材料,在其繁殖季收集成熟的种子,并保存至人工种子库,可以提高新生的川蔓草种子利用效率,为后续川蔓草床修复提供充分的原料。一定的低温、高盐及干燥条件均能有效地抑制川蔓草种子萌发。该部分实验尝试利用不同的温度、盐度和干燥条件对中国川蔓草种子进行长期保存。实验结果表明:0℃/30-40 psu盐度的湿法保存是中国川蔓草种子长期保存的最佳保存方法。而5℃/相对湿度为33±10%的干燥保存法虽会一定程度降低中国川蔓草种子活力,但也是一种可行的种子长期保存方法。以上结果为建立中国川蔓草人工种子库提供相应基础知识。5中国川蔓草对重金属Cu和Cd污染耐受及毒性响应川蔓草不仅能适应较宽范围盐度环境,也能耐受水环境中较高的重金属浓度,故认为其具有较高的生物修复潜力。然而,川蔓草在生活史早期阶段对重金属暴露的耐受能力还有待研究。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川蔓草在三个生活史早期阶段对重金属Cu和Cd的吸收能力,并分别从个体水平、亚细胞水平与转录组水平观察相关毒性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川蔓草的幼苗阶段最为脆弱;当Cu和Cd的胁迫浓度分别达到50μM、500μM时,中国川蔓草幼苗出现明显的毒性响应;两种重金属元素进入细胞后,迅速积累在细胞液泡和细胞质组织中,降低其对植物细胞的毒性作用。经4天Cu和Cd暴露后,中国川蔓草植株中与信号识别与蛋白质加工有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本研究初步探究了中国川蔓草生活史早期对重金属元素Cu和Cd的耐受能力、富集途径与毒性响应,评估了其作为咸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工具物种的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是微小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栖微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变化敏感、大部分具有能在沉积物中长期保存的壳体等特点,使其成为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重建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载体。潮间带同时受到陆地、海洋和大气因素的影响,环境复杂多变,且不同区域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探究潮间带底栖有孔虫群落
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是一种全球分布并产生毒素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其有害藻华已经通过产生卡罗毒素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很多鱼类的死亡。剧毒卡尔藻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出的繁殖能力与其多样化的生存策略是紧密相关的。本论文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剧毒卡尔藻的三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存策略,即毒性(对动物而言)、化感作用(对共存浮游植物而言)、和混合营养(主要是吞噬营养),以研究它们的作用机
病毒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只能在生物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非细胞生物,可以感染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细胞生物。在海洋生境中病毒普遍存在且丰度极高,绝大多数以原核生物为宿主。病毒是海洋微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对地球碳、氮循环有着显著影响。通过裂解宿主,病毒可将原核生物量转化为可溶性有机质重新被原核生物利用,使其无法进入更高的营养级。这一由病毒诱导的有机质流的改变被称为“病毒回路”。此外,病毒对原核生物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生物量水平和类群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碳循环的输出效率。南海北部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发区域,中尺度涡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围绕南海北部陆坡海域进行了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航次的采样,通过浮游动物图像扫描ZooScan系统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水平、粒径和类群结构,结合物理水文、化学和生物参数讨论了影响南海北部陆坡浮游动物的因
天然产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新药研发中被赋予独特的地位。深海(>1000 m)通常具有高压、无光等环境特点,局部具有冷泉、热液等极端环境,深海微生物具有与深海环境相适应的独特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蕴含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生物功能。本论文从不同海域和水深的深海沉积物及动物样品中分离获得137株真菌,经小试培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结合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以及文献调研,最终选取4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Marine Macrozoobenthos)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邻近海域受到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剧烈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属于生态敏感区域,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均有重要意义。另外,长江口邻近海域时常发生季节性的氧亏损事件,但目前少有针对该海域轻度氧亏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为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曾用名: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是西北太平洋常见的深海大型化能营养生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科、深海偏顶蛤亚科。在冲绳海槽的多处热液区,日本相模湾的冷泉区,以及我国南海冷泉区等多个还原性生境中均有其广泛分布,是这些热液/冷泉生态系统中优势的大型生物。平端深海偏顶蛤的最显著特点是以体内共生菌化能合成的有机物
近二十年来,水母类在全球多个海域出现暴发现象,暴发的数量和频率都呈增加态势。由于水母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并且对食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母对海洋食物网的影响非常大。其暴发危害着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母种类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北海域广泛分布,是我国近海经常暴发的灾害水母种类之一。为了调查沙海蜇在中国近海浮游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了
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单细胞真菌,有关其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巨大争议。相较水体,海洋沉积物中孕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方法学的局限,对海洋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十分稀少,对其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尚缺乏认知。本论文针对如下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环境条件、纬度梯度和水深梯度等如何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本文首先研究了
近年来水母暴发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对滨海旅游业、渔业、沿岸工业和海洋生态系统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水母暴发受到理化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综合控制,前人对理化环境的研究较多,而对生物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钵水母纲水母生活史比较复杂,具有典型的世代交替特性,包含有性的浮游型水母体阶段和无性的底栖水螅体阶段,碟状体是两种世代进行交替的转换环节,水螅体阶段和碟状体阶段统称为幼体阶段。水螅体的数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