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和呋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在我国主要稻区常年发生。除直接刺吸稻株汁液外,还可以作为媒介传播水稻病毒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优质和高产。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稻飞虱危害的主要手段。因此,本研究就2013-2014年全国主要稻区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药剂进行了抗性监测,监测药剂包括:毒死蜱、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以及吡蚜酮。目前,虽然白背飞虱的抗药性问题并非特别突出,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时,由于能高效控制褐飞虱的药剂较少,难以找到理想的防治药剂。呋虫胺作为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结构独特、杀虫谱广、活性高、对环境安全且与常规药剂无明显交互抗性,被认为有望成为世界性广泛使用的新一代针对刺吸式害虫杀虫剂。随着2014年专利到期,呋虫胺在国内生产量和使用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明确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现状和评估其抗性风险十分必要;进行有关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研究和高效复配剂的筛选可以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和延长呋虫胺的使用寿命提供科学依据。1.白背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江苏、浙江、云南、江西、四川和安徽6省10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监测的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8-2.0倍);除2013年金华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水平抗性(5.8倍)外,其余种群保持在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水平(1.8-4.4倍);除2013年高淳种群对毒死蜱达到高水平抗性(127.6倍)外,其它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23.8-88.2倍);83%的种群对噻嗪酮主要处在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10.6-62.3倍),其中浙江金华由2013年的中等抗性上升到2014年的高水平抗性(134.6倍),此外浙江嘉兴种群抗性最高(213.9倍);2014年所监测8个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1.0-28.1倍),最高为江苏高淳种群。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 2013-2014年全国12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监测的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0.6-1.3倍),年度间无明显变化。2.吡虫啉等5种杀虫剂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研究利用5种杀虫剂的田间抗性种群或室内抗性品系进行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中抗毒死蜱的灰飞虱种群和白背飞虱种群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中抗噻嗪酮的白背飞虱种群和高抗噻嗪酮的褐飞虱品系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中抗氟虫腈品系与呋虫胺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高抗吡虫啉和中抗噻虫嗪的褐飞虱种群与呋虫胺不存在交互抗性。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以1995年采自浙江抗州的白背飞虱种群和2013年采自江苏高淳的褐飞虱种群作为起始种群,在室内用呋虫胺分别连续筛选19代和15代。筛选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分别上升了 1.99倍和5.01倍,LC50分别达到2.341mg/L和2.432mg/L,与敏感种群相比分别为中等水平抗性和低水平抗性。抗性现实遗传力(h2)分别为0.0515与0.0959,在选择压为90%死亡率的情况下,白背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上升10倍需要代数为21代,褐飞虱上升10倍需要10代。说明两种水稻飞虱对呋虫胺都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且褐飞虱的抗性风险高于白背飞虱。4.呋虫胺与毒死蜱等5种杀虫剂的联合毒力研究分别测定了呋虫胺与毒死蜱、异丙威、醚菊酯、噻嗪酮以及氟啶虫胺腈以不同比例复配后对白背飞虱敏感品系3龄若虫的室内联合毒力。通过共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表明:呋虫胺与以上5种药剂的复配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增效或相加作用。其中,呋虫胺与异丙威以1:5配比时,共毒系数(CTC)分为416.6;呋虫胺与醚菊酯以1:20配比时,CTC=417.1;呋虫胺与毒死蜱以1:3配比时,CTC=337.7,这3种组合配比合理、毒力高且增效作用显著。
其他文献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下主要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被动学习的态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知识的自主构建为主要形式,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文章主要探讨
本文提出了用PPDF(个人职业发展档案)法来替代图书馆一年一度的传统考核法 ,把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与员工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以考核法来激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This paper
体验式教学是满足新课改实行的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理论基础上创造改良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核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只是扮演一个指导启发的角色.
期刊
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危害多种农作物,给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PV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简称NO)是一类脂溶性的可扩散小分子物质,可以作为细胞间或胞内信号分子。最初NO在人体和动物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在动物系统中NO的研究较为成熟。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也具有一套与动物类似的NO产生系统,NO参与调节了植物的多种生理过程,尤其是NO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NO及其信号途径在水稻-病原细菌分子互作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BPH)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亚洲水稻上最重要害虫之一,而且它们具有迁飞特性,其每年的南北往返迁飞已经严重威胁
22户北川灾民喜迁淄博援建新居rn抱着被子抬着家具搬着锅碗瓢盆,5月28日上午,在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四川绵阳北川县香泉乡黄江村,100多名22户村民开始喜迁新居.
蚜虫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害虫,不仅能够取食小麦叶片、茎、穗,而且还可以分泌蜜露和传播病毒。麦蚜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其体内初级共生菌和次级共生菌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而次
2003年于南宁对国粳4号(抗虫品种)、佛山油粘(中抗品种)、特优18(感虫品种)3个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2纲5目24科67种,其中捕食性昆虫4目11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