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小说史》(第十一章)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散文小说史》是陈平原教授所著的专题文学史著作,按照时间顺序和类型演进分别论述了散文和小说的发展过程。该书突破了以往文学史对作家生平事迹的介绍和对作品作分析诠释的藩篱,着重于文类演进过程的论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此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材料是《中国散文小说史》第十一章: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该章主要研究民间叙事对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影响,共四小节,前三节分别探讨了民间叙事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写定过程中的影响,第四节分析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分与合,在论证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史观点。因此,结合翻译文本的学术性,译者的翻译实践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以期忠实再现原文,让目标读者阅读到准确的文学史观点,从而促进中国小说史的相关研究。该翻译材料阐述了民间叙事对章回体小说发展的影响,涉及许多文学术语和文化负载词。对于文学术语的翻译,译者主要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直译法;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以连贯性原则为指导,以归化为主。在句法层面进行调整时,连贯性原则对于译者来说比忠实性原则更重要。在翻译文言文时,译者或改变句子结构,或增加衔接手段与隐含意义。此外,译者考虑到英文主语突出和多用名词的特点,在译文中突出了主语,实现了名词化,以靠近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在风格方面,此书的语言风格与其他学术著作略有不同:一方面,其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另一方面,语言生动形象。为实现学术风格的再现,直译是主要的翻译方法。在再现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时,译者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倾向于“淡化式换码”来实现习语与修辞的风格转换。总之,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目的论三原则为解决词汇、句法和风格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有效指导,帮助译者实现了准确传达文学史观点的翻译目的,为解决陈平原教授学术著作的英译提供了可操作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其他文献
"三稀"矿产指由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和稀土金属构成的矿产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三稀矿产"作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对尖端科技和国防军工具有重要用途,加快推进浙江省"三稀"矿产资源勘查,对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1三稀矿产资源概况浙江稀土矿产地共18处,矿点9处,矿化点15处,已发现的稀土矿主要分布于浙南的丽水、温州、衢州地区,其余在全省个别岩体风化壳或冲洪积层中亦有零星分布。
会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情依旧高涨。不仅专业人士对中华文化研究有学术需求,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中,有着重要地位。《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经典的蒙学典籍,在古代识字教育、通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开始翻译中国的典籍,这些典籍的译本也随之传到西方,中外文化交流有了新
媒介记载是了解社会各阶层重要的历史记录,通过发掘媒介材料,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这一阶层的媒介诉求。就知识分子而言,考察相关媒介的报道,特别是对知识分子有专门诉求的媒介,就可能发现他们是如何被报道与塑造的。《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本研究选取报刊之灵魂的社论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光明日报》元旦社论中知识分子的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报道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性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开始以来,翻译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拘泥于语言层面,而是将整个研究放在社会和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综合考量。在这一时期,翻译研究学派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其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所提出的操控理论,更是对后世的翻译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高兴》是贾平凹于2007年写下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它着眼于进城后成为拾荒者的农民的生活
《文学中的英格兰:现代创作中的多种“英国特性”》是一部以英文创作的文学评论性作品。译者选取第六章“英格兰境内的英国人:沃和奥威尔”和第七章“拉金、贝杰曼和‘英格兰’的余波”中的一部分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材料。这两章讨论了四位作家及他们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中两位小说家,分别是沃和奥威尔;还有两位诗人,分别是拉金和贝杰曼。原作者指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家深受一种悠久、复杂且成熟的文学传统的影响,并阐明
20世纪50、60年代的电力技术革命催生了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的乐观主义,20世纪80、90年代的电子技术浪潮造就了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的悲观主义。两位学者的理论理路从理解媒介到批判媒介,理论视角从乐观展望到悲观透视,研究范式从技术的科学主义到社会的人本主义,这些转变源自时代变迁与技术升级。纵观前期研究,学界对两位学者媒介研究的梳理和反思大多体现在对两者理论的定性和各自理路的探析上,如将麦克卢
信息缺失是汉英交替传译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信息缺失严重损害了口译的忠实度,而这正是口译质量评估中最重要的标准。因此,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MTI 口译专业学生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信息缺失现象,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汉英交替传译中信息缺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造成信息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进行了有声思维实验,辅以半结构式访谈。受试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英语口译专业一年级的八名硕士
周宁教授著作《孔教乌托邦—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探讨了西方文化如何在理想国/乌托邦传统内构筑中国形象并加以利用,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属于知识史研究。译者节选该书第一章进行翻译。其中周宁教授以西方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为时代背景,通过引证论述了中国“哲人王”的政治文化形象如何走入西方的想像传统。《孔教乌托邦》属于信息型文本,但其部分内容兼具呼唤型文本和表情型文本的特点。译者以纽马克
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该报告的翻译材料节选自大卫·安斯沃斯的著作《弥尔顿和精神读者:十七世纪英格兰的阅读与宗教》。这本书于2008年5月出版,目前没有任何中文译本。大卫·安斯沃斯教授对十七世纪文学的研究颇有建树,特别是对弥尔顿作品的研究。他撰写的这本书为理解弥尔顿的散文和诗歌的宗教信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读者从精神层面去解读弥尔顿提供了有效依据和思路。大卫·安斯沃斯的研究也让读者重新思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