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太阳能蓄热墙体的季节性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问题的关注,其中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占比达到了 20%左右[1],因此如何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污染物排放成为了重点研究的问题。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利用好太阳能不仅可以降低建筑总体负荷,还可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在建筑中使用的比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解决太阳能在建筑领域运用的重要方法,涵盖了传统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光热建筑一体化及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三种关键技术。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分布差异较大。建筑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能耗需求亦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建筑能耗的季节性需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不仅要解决建筑的冬季采暖问题以降低建筑热负荷,也要考虑建筑的夏季热防护需求以避免过热及随之而来的冷负荷增加等问题。由于之前提到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在推广运用中均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传统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及系统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提出了三效太阳能蓄热墙体。该墙体有光伏空气及光伏热水两种工作模式,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及建筑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在采暖季白天,不仅可以持续光伏发电,还能有效地加热房间空气;在采暖季夜晚,可以为建筑外围护结构提供保温功能从而减少建筑散热。在非采暖季白天,不仅可以制备生活热水,还可以通过制热水降低光伏电池温度,进而提升光伏发电的效率;在非采暖季夜晚,可以提供热防护功能以降低建筑冷负荷。分别对该系统进行光伏空气及光伏热水模式的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在光伏热水模式下光热效率约为47.0%,全天总发电量为0.12 kWh,全天的光电效率约为7.6%,且不会出现建筑过热现象;在光伏空气模式下,实验间平均温度比对比间高出6.6℃,系统被动采暖效果明显;全天总发电量为电0.65 kWh,平均电效率为12.5%。(2)分别建立了与建筑结合的三效太阳能蓄热墙体在光伏空气及光伏热水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将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证明,在光伏热水模式下,最佳循环水流速为0.04 1/s左右;在非采暖季,房间空气温度随着三效太阳能蓄热墙体覆盖面积增加而下降,证明系统能够降低建筑在非采暖季的冷负荷;经过参数分析得出系统最佳的宽高比为2:1至3:1。通过对三效太阳能蓄热墙体在典型城市的全年模拟性能分析可以得出,系统在北京、合肥和西宁全年电效率分别为11.2%、10.6%及12.1%,总发电量分别为247.70 kWh、152.60 kWh 及 268.40 kWh;三地全年热负荷分别为 2112.60 kWh、1482.20 kWh及3656.10 kWh;全年太阳能保障率分别为49.9%、38.7%及41.3%;全年热水能量保障率在三个城市分别为79.1%、66.8%及60.4%;夏季单位面积南墙得热量分别减少18.40 kWh/m2、20.20 kWh/m2及9.20 kWh/m2;系统全年总节能量分别为2661.80kWh、1908.40kWh和2412.30kWh。基于系统在北京地区的全年性能分析可以得到,外置式系统相比于内置式系统,全年发电量可以提高17.7%;冬季采暖效果相当,但在夏季热水的产量将减半;使用碲化镉及传统的硅电池全年发电量分别为216.50及247.70 kWh,由于其弱光性好、耐热性强、使用寿命长,因此运用前景广泛;在墙体上使用保温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全年的能耗。(3)研究提出了双流道太阳能相变蓄热墙体系统。该系统适应建筑季节性需求,可以灵活提供采暖、保温、隔热和自然冷却四种功能,在有效地提供冬季全天采暖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建筑夏季冷负荷。且由于相变材料的使用,增加了系统对于能量调控的能力及对于建筑室内舒适度的改善。在夏季实验中,实验间与对比间温度近似,证明此系统在夏季并没有出现过热现象;三天连续实验中,实验间空气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相比于对比间分别延迟了 46、42及24分钟,这说明了系统可以延迟室内冷负荷出现的时间;不仅如此,系统还可以降低南墙外侧温度峰谷差及延迟外侧峰值温度出现的时间。在冬季实验中,实验间与对比间平均温度分别为16.6℃与9.8℃,全天平均温差达到了 6.8℃,而最大温度分别为38.4℃与18.7℃,温差为19.7℃,说明被动采暖效果显著;在实验第三天的16:00至24:00,集热墙南墙内侧相比于房间南墙内侧温度要高出2.8℃,说明相变材料在夜晚可以持续加热实验间南墙。基于实验数据,针对相变材料及双流道空气流动机理等提出了合理化的理论假设,基于能量守恒建立了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其准确性。(4)研究提出了双流道三效太阳能相变蓄热墙体。此系统集合了上述两套系统的各项优势,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建筑对于能量需求。该系统针对冬季、夏季及过渡季全天均有特定的工作模式。在两组过渡季实验中,白天发电量及平均电效率分别为0.61 kWh、11.6%及0.59kWh、11.7%;水箱终温均可以达到50℃左右,而热效率也在55%以上;在过渡季白天实验间比对比间温度稍低,证明系统不会出现过热现象;而在夜晚,集热墙南墙相比于实验间南墙平均温度高出1.4℃,实验间与对比间夜晚空气温差最大值为1.4℃,平均温差为0.7℃,证明在夜间可以通过相变材料放热持续加热室内空气。在冬季实验中,白天平均电效率及日发电量分别为12.3%及0.67kWh;实验间与对比间最大温差在白天可以达到10.8℃。而在冬季夜晚,从当天16:00系统关闭风口,相变材料开始放热,直到当晚的24:00。实验间与对比间的温差为1.4℃,证明了系统持续加热的能力。
其他文献
江苏宿迁"旱船"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一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仪式,后来渐渐演变为边唱边舞形式来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是
俄罗斯远东地区距离首都莫斯科距离较远,无法受到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因此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该地区的人口也面临着严重的流失现象,造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地区安全方面面临着双重困难。为此,俄罗斯政府针对远东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俄远东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临近,中国东北地区受到历史因素和产业结构布局的限制,目前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比重越来越大,BIM技术逐渐普及,越来越多地区开始鼓励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进行结合。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筑形式,其设计方面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BIM协同技术也不成熟,结合新型建筑形式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并针对协同管理方法做了深入研究。本文从装配式建筑特色与体系、BIM可视与协同化、BIM结合装配式建
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氢能具有清洁、安全和高热值的特点,其推广使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氢气作为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之一,近年来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丙烷水蒸汽重整制氢是工业制取氢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产氢效率高、反应温度较低等优势。Ni基催化剂因其价格相对低廉、反应初始活性高,已被众多研究者用于丙烷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中。但Ni基催化剂在重整过程中活性Ni物种易聚集、易积碳而
街道家具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外,它可以,也应该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并能映射当地的发展理念。而现在的街道家具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普遍存在样式过于雷同、地域特色模糊、设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课题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对街道家具从配件互换、功能整合、减少材料种类、节约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解析,力求延长其设施或材料生命周期,并能形成统一风格;同时,运用提取文化符号和表现文脉语意
论文介绍了宝钢如何基于ETAP软件的专用电动机MA启动模块,实现通过自耦变降压启动的一台27000k W制氧空压机同步电动机的动态启动过程仿真和分析。文章介绍了仿真数据文件的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了建筑工业化道路,实施建筑技术改革并着手发展装配式建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装配式建筑在几十年间发展迅速,并于80年代末达到第一次高峰,基本形成通用体系并陆续制订相关规程规范。但其发展态势在90年代急转直下,一度陷入停滞。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的新任务,加之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和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装配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问题日益严重,粗放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下,装配式住宅凭借着其绿色环保、工期短等优点在我国被大力推广。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的推进下,装配式住宅将成为农村住宅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传统住宅相比,装配式住宅涉及的过程更加复杂、环节更多、技术要求更高、参与的主体较多,因此农村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存在大量
老吴走了.rn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开始——我们这一代走上了人生最后一程,老吴是走得较早的远行者.rn我做出这样多少有些理性的判断(这是我的思维习惯,也是一个毛病),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