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后评估研究——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通过主动的规划和建设行为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手段,高科技园区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就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践行和发扬。而随着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竞争的加剧和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向高科技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基于此背景,探索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空间品质特征,建构相应的后评估体系将有助于推动高科技园区空间的转型升级。本文选取建成时间和产业发展量级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广州国际生物岛为研究对象,以使用后评估为方法,以科技人员为评价主体,对其空间品质展开评价研究,以此构建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评价要素体系,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提升策略,一方面能为相关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能为高科技园区的设计建设或改造升级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前期研究、体系建构与实例应用、应用反馈三部分。首先,剖析高科技园区概念与创新机制,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阐述了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亟待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高科技园区等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研究对象与意义;第二章则在理论层面剖析创新内涵及其活动与空间的构成机制,并通过回顾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历史,得到设计开发行为要尊重其空间系统完整性的启示。其次,建构空间品质评价因子矩阵,操作后评估过程并得到结论,包括第三、四章:第三章从科技人员这一使用主体的特征与需求出发,对国内外空间品质特征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先导应用初步构建了空间品质评价因子矩阵;第四章通过量化与质化相对照的分析方法,得到广州国际生物岛空间品质的综合评价结论,以此推导出由城市环境、形态、功能、氛围和感受5个维度11个公共因子构成的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评价因素模型。最后,探讨空间品质的提升策略,包括第五章:基于前文的评价结论与模型,通过剖析生物岛空间品质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优秀建成案例分析,从城市环境、园区硬件、园区软件三个层面探讨了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的提升策略。
其他文献
街屋是清末民国时期广州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建筑现象,以沿街联排的密集分布为主要特征,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建筑底色。广州近代城市街屋源于传统时代的城镇型民居,与传统乡村民居关系密切。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伴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近代化进程而逐渐摆脱传统色彩。论文借助历史图像、文献档案,界定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街屋建筑类型。通过学术史的梳理与类型特征的辨析,明确了街屋与竹筒屋、西关大屋、商铺、骑楼等已有建筑类
学位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村落出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不足、无人传承等现状问题,导致传统村落的数量与质量快速下降。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但构建管理机制成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倒逼管理机制改革优化,促使从源头出发推进村落保护利用的进程。论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模式、管理体系机制、分级分类管理政策与管理评价体系构建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了目前我国传统
学位
信息时代下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正在不断地改变,并寻找空间再造的探索之路。而在空间的三维性及多维度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竖向维度作为设计理念具有创新性的意义。本文创新地从竖向维度的视角对新时代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总结,思考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并回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从文献研究入手,归纳整理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方向,结合建筑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跨学科研究、类型学、归纳法、图解分析等方法,从新时代图书馆
学位
广州作为古代重要通商口岸和珠江经济圈的核心,因商而兴,仓储货栈业古来繁盛,仓储建筑是维系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产业实体,尤其是房式仓,区别于筒式仓而成为广州独具地域特色、样本数量巨大的一类商贸基础设施。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工业重心调整,广州本土仓源大量空置,形成了太古仓、大阪仓、渣甸仓等房式仓工业遗产,并成为广州工业遗产建筑的一大特色,占其中约40%。广州“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专项政策的推行宣告
学位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镇在空间格局和文化风貌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而伴随着趋同现象的广泛化和深入化,城镇建设与集体记忆保护之间逐渐产生矛盾。当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乃至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都被推翻重构时,维系着“地”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就被割断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居民再难体会到城市精神家园带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目前,我国的一些历史城区正在发生着
学位
多层中庭建筑是城市环境中常见的建筑类型,中庭在这类建筑中起到调节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类建筑中庭高度有限、城市环境中近地面风速较低和形体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容易导致中庭不能形成一定强度的热压主导上行通风。被动式下向通风起源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捕风塔,这种技术能够将建筑屋顶较高风速的风向下引入室内。国内外已有较多将此技术改进并应用于干热地区的实例,尚缺乏将此技术应用于湿热地区的策略研
学位
银行建筑是城市中的一类重要建筑,银行前厅空间与金融业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在我国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共享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的运行机制,未来的金融和交易会越来越不再需要传统银行,甚至出现了“银行时代的终结”的论断。因此,银行前厅空间的性质、功能和形式也会随之产生巨大变化。目前,探讨共享金融理论对银行影响的研究多应用于银行制度建设,而在其如何影响空间设计方面有待补充。基于此,本文以当代银行总部前厅
学位
20世纪的岭南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范式的视角看,20世纪岭南建筑的发展过程,是现代主义建筑范式演进、地域主义建筑范式形成的过程。目前关于20世纪岭南现代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体发展历程研究、建筑师个人创作思想及设计作品研究、设计个案研究与同类案例的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史料详实,框架清晰,但也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侧重于点状研究,系统性整理岭南现代建筑发展的线索和脉络的研究较少;
学位
研究以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升阶段、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加为研究背景,提出了既有社区中心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课题,并引入再生性改造的概念。基于对再生性改造概念的层层解析构建出再生性改造的理论框架,再结合案例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既有社区中心建筑再生性改造的基本原则、改造层次、改造流程,最后以实践案例为依据在改造的不同层面上提炼出具体的设计手法。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研究问题,第一章从时代建设背
学位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我国大面积的沿海地区和岛屿上的建筑围护结构除了承受内陆地区常规的热湿压力外,还遭受盐雾的侵袭。建筑外窗作为沟通室内外声、光、热环境的桥梁,其传热与空气渗透热损失之和占围护结构总热损失的40%~50%,是整体传热的薄弱环节。建筑玻璃处于沿海地区的盐雾气候下,其表面出现盐分湿沉积或干沉积现象,表面换热特性与光热性能发生变化,导致其与处于内陆地区的常规气候下的热工性能存在差异。针对上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