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聚落空间演进机制研究——以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为例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an_h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村坐落于济南平阴县洪范池镇驻地东约一公里,被泰山余脉天池山所环抱,因明代东流书院而得名。山水相间的自然地理环境,恰恰与我国风水理念中的理想选址格局向契合;层级清晰的道路系统、明暗交织的泉水网络、因水就势的空间形态和丰富多样的泉水利用方式在我国北方泉水村落中具有典型意义。在村落发展的400年中,耕读文化和宗亲文化使得村落展现了严谨的组织秩序与浓厚的历史积淀。在自然环境生态和人文环境然生态交互作用下的书院村成为了古代先民质朴生态智慧的物质载体。  在研究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入手,对我国传统聚落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剖析。聚落空间的源于自然,并且升华了自然的形态。泉水聚落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的泉水特点的聚落形式,它的空间形态更是如此。传统聚落空间的构成形式也是我国自古就有的生态思想的物化映像。传统村落从选址、建造到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聚落空间形态对于自然生态观和人文生态观的自发适应。  在对书院村空间形态构成与特征的解析上,通过横向解析的方法为指导,对当前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从聚落域空间层次、聚落内空间层次、住居组团空间层次这三个层级进行剖析。以泉水聚落空间中所独有的骨架体系、填植体系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梳理的依据,分析出现阶段的书院村空间形态构成在自然环境因素与历史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展现出高度的有序性。  对于书院村聚落空间形态演进的研究,首先通过镇志、族谱、碑文等历史文献的佐证加之实地探访和考察,从历史遗存里推演出了书院村传统聚落物质空间的阶段性生长更替历程。继而把纵向研究与横向解析相结合,对于书院村传统聚落演进这一动态的、缓慢的、逐步的过程进行解析。梳理了书院村区域内从出现人类聚居行为到村落肇始、发展、再发展阶段的空间演进特征,并把这一演进特征横向地细化到聚落空间的四个层级与特色泉水空间这五个方面。  通过纵向研究和横向剖析,最终说明了在原始生产力的根本内因下,聚落的演进以居住者的能动性为动力。提炼出了聚落空间在宏观形态、中观形态、微观形态上对于生态因素的顺应、优化与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说明了良性的聚落空间演进,应体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综合集成性,且聚落的空间在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最终得以和谐地发展。  在研究的最后,针对书院村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给予肯定。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适宜保护更新策略,为今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建筑学层面的指导意见。在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这一历时性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聚落物质形态与非物质文化的共时性保护,才能使村落在更长的时期内达到动态的和谐。  
其他文献
LED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LED作为新一代光源已经慢慢进入照明的各个领域。在道路照明领域的LED路灯的使用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各种原因使它在道路照明中占
规模聚集效应是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但人们则往往忽视了它所带来的负效应,文章从经济活动、土地投资和经济活动的载体——城市三个方面总结了规模聚集的负效应,指出在城市发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密度的增加,中高层及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随意搭建,建筑排列混乱,无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对城市
我国自公布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要实施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以及古城整体格局保护三个层面上,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空间的保护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社
中国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峻,冀南地区的老龄化十分明显。适合当地老年人的住宅和起居环境成为冀南地区建筑界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冀南地区的老人住宅套型及空间组合的设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与百度国际大厦的设计。它们无一例外的将设计重点放在交往空间的塑造上,其巧妙的构思打动了笔者,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在全球化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城市间、地域间竞争力的核心。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复兴,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欧美国家和城市开辟的一条全新的城市复兴的途径,且在众多实践中起到
学位
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它的推广、发展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新的方向。虽然目前中国钢结构住宅的各项研究工作刚刚启动
我国高层办公建筑已从以自用型为主转为以租售型为主,信息时代办公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使高层办公建筑出现了复合化、巨大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等多种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对高层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