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从而总结影响视力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55眼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记录患者初诊及复诊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运用OCT测量获得光感受器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数据:初诊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相关结构的厚度,包括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感光细胞层厚度(PLT)、外核层厚度(ONLT),及黄斑变形指数(MDI)、黄斑水肿的分布位置;复诊黄斑水肿消退或减轻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相关结构的厚度、黄斑变形指数、光感受器椭圆体带及外界膜的完整性。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初诊时LogMAR视力与CRT、MDI、ONLT有相关性(r=0.512,P=0.000;r=0.315,P=0.019;r=0.439,P=0.001),与黄斑水肿分布的位置有相关性(r=-0.382,P=0.004),与PLT无相关性(r=0.081,P=0.559);经过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初诊LogMAR视力只与初诊CRT存在线性依存关系(β=0.02,P=0.000);2.复诊时LogMAR视力与初诊LogMAR视力、复诊PLT、椭圆体带完整性、外界膜完整性有相关性(r=0.648,P=0.000,r=-0.339,P=0.011;r=0.850,P=0.000;r=-0.754,P=0.000),与复诊CRT、MDI、ONLT无相关关系(r=0.002,P=0.991;r=0.088,P=0.524;r=0.154,P=0.260);经过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复诊视力与初诊视力、椭圆体带完整性、外界膜完整性存在线性依存关系(β=0.650,P=0.000;β=0.298,P=0.000;β=0.247,P=0.000);3.初诊时,黄斑水肿分布于黄斑中心凹与位于黄斑中心一侧或两侧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68±0.30、1.16±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00);4.复诊时,椭圆体带完整组、尚连续组、断裂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26±0.15、0.48±0.29、1.53±0.5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再进行LSD两两比较,除椭圆体带完整组和尚连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外,其余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外界膜完整组与断裂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38±0.27、1.42±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1,P=0.000)。结论:1.初诊时LogMAR视力与初诊中心视网膜厚度、黄斑变形指数、中心凹外核层厚度相关;与黄斑水肿分布的位置有相关性,越靠近黄斑中心,视力越差;其中,初诊中心视网膜厚度是影响初诊视力的因素;2.复诊时LogMAR视力与初诊LogMAR视力、复诊感光细胞层的厚度相关,与椭圆体带及外界膜完整性相关,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结构越完整,视力越好。初诊视力、椭圆体带完整性、外界膜完整性是影响复诊视力的因素,其中,初诊视力对复诊视力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