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进程中,农产品贸易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2002年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正式开始,之后为进一步促进双方的自由贸易,200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实行“早期收获计划”,对大部分农产品进行降税。自降税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仅为58.34亿美元,而到2014年双边贸易额为295.72亿美元。虽然双方的贸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在增大,双边贸易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以及农产品的竞争性与与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互补贸易,减少恶性竞争。本文在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状况。之后通过构建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对竞争性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到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相比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差。在双方的贸易中,中国在食品深加工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东盟在谷物油脂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另外中国在除谷物和可可制品外的食品工业制成品方面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通过构建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互补性的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互补性很强,并且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贸易互补性要强于中国出口东盟的贸易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为满足农产品多样性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领域,而为弥补双方资源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则集中在动植物油脂以及食品深加工类农产品领域。这种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的贸易关系,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对中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有利影响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额扩大、中国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中国农业技术和农业人口就业提高,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不利影响为东盟的农产品对中国南方的农业造成了冲击,降税减少了中国的关税收入,同时还使得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长期逆差。本文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调整中国南方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提高保鲜储藏技术、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差别化贸易战略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