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电催化环丁醇扩环反应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she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四氢萘酮结构单元具有药用价值并可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合成,可用于抗HCV活性检测、帕金森综合症和抑郁症类药物的相关研发。Haworth反应是合成1-四氢萘酮类衍生物的常规方法,但反应过程中需要使用当量数强路易斯酸、还原剂以及酸性条件,反应操作较为繁琐,且反应条件苛刻,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以环丁醇类衍生物为底物,经氧化反应可生成1-四氢萘酮类衍生物,但此类反应也需要使用当量数的氧化剂以及适量的金属催化剂,且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而有机电合成是利用电化学的阴阳极代替传统有机合成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电极/溶液界面氧化和还原底物中的特定官能团,实现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由于在合成过程中无需加入化学剂量的氧化和还原剂,产生的废弃物少且产物易于分离提纯,因而更为绿色环保,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广泛应用为绿色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论文开发了利用阳极氧化作用作为氧化剂来实现环丁醇衍生物扩环生成1-四氢萘酮的绿色合成方法。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我们发现加入氯化钠为介导体可减少反应底物被直接电解,且在反应过程中交换电极阴阳极使反应过程中电位基本保持恒定,可减少副产物生成。以中等收率合成了 1-四氢萘酮和萘并环己酮;采用同样的方法以中等收率合成了吲哚-2,3-位并环己酮、吡咯-2,3-位并环己酮和噻吩2,3-位并环己酮和苯并噻吩2,3-位并环己酮,进一步拓展了该方法的普适性。主要研究成果:以环丁醇类衍生物为底物,本论文发展了一种间接电催化环丁醇进行扩环反应的新方法。该方法底物适用范围广,绿色环保,更符合绿色化学的标准,为该类结构的合成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一氧化碳气体是钯催化羰基化偶联反应中重要的羰基来源,但其自身毒性较高,且气体钢瓶的使用存在操作复杂、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故非气体式羰基源的发展和应用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常见的羰基源分为三类,有机小分子类CO等价物所含CO的质量百分比较高,且分解产物毒性较小,但其存在释放条件剧烈、释放条件与催化条件不兼容、原子经济性不佳等问题;羧酸衍生物类CO代用品的CO利用率较高,且常与双室反应装置配合使用,避免
朱旭:您在世纪之交进入到武汉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学术思潮激烈涌动的时期,您缘何决定继续升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能不能谈谈您此时的学术思考或者人生规划?周新民:世纪之交也是中国学术开始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大概有三次重要转向。一九八〇年代之初,学术研究呼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开始从西方广泛引进各种思潮和学说,而启蒙思想是被引进的重点思想资源。因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
期刊
学位
茂钛(Ⅲ)配合物因其在单电子转移的自由基催化反应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配合物结构是决定其催化反应性最重要的一环。新型茂钛(Ⅲ)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基本性能研究不仅能丰富茂钛配位化学理论体系,而且对理解相关催化性能,进一步合理设计单电子转移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合成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新型茂钛(Ⅲ)配合物,通过结构表征、性质表征和理论计算,探究其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此类配
报纸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通过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之间配位相互作用力构成的结晶多孔材料。这类材料具有可调控的结构及功能、大的比表面及大的孔容。而其中二维MOF材料不仅保留了 MOF材料本身特有的特性,而且也引入了二维材料所具有的优点。但是二维MOF材料的可控制备依然存在挑战。因此,制备可控的二维MOF材料及其衍生物,并探索这些材料在催化及生
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谱技术以其无损、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和响应快速等优点,在食品检测、生物传感、生物医学成像、虹膜/人脸识别、夜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发光材料的发射波段和特征可将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近红外一区(NIR-Ⅰ,650-1000 nm)的发射光具有穿透能力强、吸收系数小、热效应小等特点,且与多种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可以设计成为
扩散是生物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生物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征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扩大种群的分布区、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扩散还避免了近交和种内竞争。其进化机制包括避免近亲繁殖假说、避免竞争假说和改变繁殖地假说。本研究以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卫星跟踪器和环志标识探讨了朱鹮的扩散方向、扩散距离以及年龄与繁殖扩散、种群密度与繁殖扩散、子代与其异性亲本的扩散,旨在阐明朱鹮个体的扩散模式,验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不管是患者还是社会医疗保障系统,都为此付出了不菲的医疗支出。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肠道菌群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应用,肠道菌群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证实。鉴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某种干预措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