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I分子筛膜的选择性修复与表征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liveto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筛膜具有规则均一的孔道结构、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催化性能,因此在膜分离、膜催化、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筛膜的研究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截至目前,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由于目前合成技术还不完善,并且分子筛膜具有脆性、多晶性等劣势,膜层缺陷仍难以避免。可见,分子筛膜的缺陷问题是阻碍其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不堵塞分子筛孔道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性修复是实现其工业化的关键。为了消除分子筛膜的缺陷,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目前修复技术仍存在“修复缺陷范围狭窄、“非选择性修复”、“修复方法工艺复杂”等缺点。针对以往分子筛膜修复方法存在的缺点,本文借鉴界面聚合法,首次通过在缺陷处合成聚酰胺反渗透薄膜的方式实现了ZSM-5分子筛膜的选择性修复。实验中,我们利用油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水相单体(间苯二胺)分子动力学直径均大于分子筛膜孔径的特点,通过调节膜两侧压差,使得膜两侧的两相单体只能在分子筛膜的缺陷处接触并生成亲水性的聚酰胺反渗透膜,由此实现了ZSM-5分子筛膜的选择性修复。其中,反应具有的自抑制性可以避免膜孔道堵塞;并且聚酰胺活性分离层包含两种类型的孔:网状孔(半径为2.1~2.4?)和聚集孔(半径为3.5~4.5?),水分子半径约为1.3?,水分子在压力作用下能够自由通过网状孔和聚集孔,而乙醇分子不能;此外,聚酰胺反渗透膜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以上特点均有助于C2H5OH/H2O分离因子的提高。通过界面聚合修复法,可以使聚酰胺反渗透薄膜只在缺陷孔口形成,从而实现ZSM-5分子筛膜的选择性修复,在保持高通量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分子筛膜的分离性能。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接触角分析、分子筛孔径分布、渗透蒸发等表征结果表明,亲水性的反渗透薄膜选择性地堵塞了缺陷;修复后的分子筛膜的缺陷均为微孔缺陷,整体的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0.6 nm以下,最大缺陷为1nm,且所占份额极少;修复前的分子筛膜对C2H5OH/H2O基本无分离作用,修复后分离因子增大为16以上,对应通量在1 kg·m-2·h-1以上。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兔股动脉缩窄与压力变化的关系,探讨用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方法:新西兰免10只,用细尼龙线逐渐缩窄兔右股动脉至完全塞,记录缩窄程度与股动脉压力的变
目的: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人疱疹病毒8型K12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将人疱疹病毒8型(HHV-8)K12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R3.1的EcoRI和Xhol位点,构建重组质
目的:获得诊断肺吸虫病的特异性重组抗原,以了解其作为免疫诊断抗原的价值.方法:将免疫筛选获得的卫氏并殖吸虫基因克隆双酶切,所得cDNA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RESETB,经异丙
近年来在核电放射性废液处理领域,膜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工作中受安全和成本的限制,通常采用冷实验。现使用的放射性废水排放标准下(沿海为3700Bq/L,内陆为37Bq/L),处
使用PLINT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核电材料1-800合金在常温、法向载荷为50N和80N、位移幅值2-40μm,圆柱交叉接触模式下的切向微动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下,随位移幅值增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且胰腺癌术后复发治疗的效果差.此两者一直是临床处理的难点.作者于2000年4月~2001年1月对16例晚期胰腺肿瘤病人使用高能体外聚
火灾共模分析是核电厂防火设计的安全一致性分析评价,是确保核电厂安全的重要保障。火灾功能分析是共模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确定火灾薄弱点的最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工程实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10对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和CD80表达及IL-12p40转发洋和分泌的影响。方法: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型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肿瘤坏死
多糖类生物高分子具有来源广泛,天然、无毒、可持续、使用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同时它与生命科学中的很多现象相关,近年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多糖高分子使用过程中,常与表面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抑制因子鸡胚背根神经节轴突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鸡胚DRG,加入NGF、NGI并观察它们对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DRG轴突在含NGF的培养液中迅速生长,加入NGI后这种生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