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挥发性香气物质在亲代和子代间遗传规律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定性定量地提取茶树鲜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本实验进行设计了几组实验进行比较:首先是以铁观音为材料,采摘研磨成粉后,用乙醚进行浸提茶树新鲜叶片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借助溶剂辅助香味物质蒸发(SAFE)方法将茶树鲜叶挥发性香气物质与非挥发性香气物质分离开,然后用气相色谱仪(GC)-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MS/FID)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测试了提取次数(提取一次、提取两次);搅拌(搅拌和静置提取);材料量(1g、2g和4g);料液比(1∶10、1∶20和1∶40)和采后保存方式(鲜叶、冷冻和冷冻干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提取一次和提取两次分别检测到了26和24种化合物,醇类、烯类和酯类的含量提取一次均大于提取两次,酮类、醛类、杂环类化合物和未知物的含量规律则与之相反;提取过程中搅拌与不搅拌分别检测到了25和29种化合物,醇类、烯类、酮类、醛类和未知物被检测到的物质含量在不搅拌时高于搅拌时检测到的含量,烯类,酮类和醛类这三类物质检测到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杂环类化合物和酯类的含量则是搅拌时检测到的含量更多,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1g和2g材料量共有20种物质,1g和4g材料量共有物质20种物质,2g和4g材料量共有物质23种物质,11种物质在1g和2g材料量都没检测到,醇类物质在材料量4g时最高;1∶10,1∶20和1∶40,在这三种不同料液比之下,分别检测到18,23和34种物质,醇类物质在料液比1∶10中检测到的含量与料液比1∶20和1∶40无显著性差异,料液比1∶40与1∶20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烯类物质在三种不同料液比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成显著增加趋势;当料液比为1∶10时检测到的酮类物质含量与1∶20和1∶40存在显著性差异,料液比1∶40与1∶20中检测到酮类物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醛类物质在三种料液比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检测到的醛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1∶40,1∶10和1∶20;在不同的采后保存方式,醇类、烯类和醛类化合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酮类,杂环类,酯类和未知化合物在三种保存方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提取茶树鲜叶挥发性香气是提取一次,静置提取,4g材料、1∶40、冰箱中冷冻保存对于茶树挥发性香气物质提取效果最好。其次是为了探究茶树挥发性香气物质如何受季节和品种影响,这里采摘夏季和秋季铁观音(母本)、黄旦(父本)和四个子代(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和紫玫瑰),对其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醇类、杂环类、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均是秋茶高于暑茶,只有酮类化合物在六个茶树品种中是暑茶含量高于秋茶,对这些具体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皮尔森系数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这些茶树品种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受到季节和品种的影响。最后对白鸡冠及12个半同胞系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提取比较,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物质鉴定,发现这些被检测到的挥发性香气物质与茶树鲜叶颜色或品系有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TiO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催化氧化许多难降解有机物质.因此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TiO的禁带宽度较大(Fg=3.2V),只有在象紫外光这样高能量光的照射下,才可起光催化作用.而人工紫外光的电光转化效率不同,能耗大;且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快,光利用效率很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为此,研究改变TiO对紫外光的依赖性,使其在太阳光照下即能起催化氧化限解有机物作用,就具有
学位
该论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和华东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反应工程实验室合作,进行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再生活性炭的初步研究.
本文将超临界CO萃取技术应用于茶油的加工,研究其提取、精炼工艺,探讨其萃取机理,并借助于GC-MS、LC分析其营养成分,了解萃取条件对茶油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超临界CO萃取茶油的工艺研究。研究了超临界CO萃取茶油时,原料粉碎度、预处理方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二氧化碳流量、解析压力、解析温度、装料量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影响,选择影响较大的萃取压力(X1)、萃取温度(
学位
本文以‘桂味’和‘淮枝’两个品种的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cv.GuiweiandHuaizhi)为材料,研究了20℃下不同浓度C02(20%C02+80%N2、40%C02+60%N2、60%CO2+40%N2、空气)24小时处理后对荔枝果实在4C条件下冷藏中品质的保持效果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02短时处理(HighC02short-termtreatment
学位
以粳稻(Oryza stativa L.subsp.Japonaca)的糙米为试材,研究了Ca处理、通气量和温度对糙米发芽生理及品质的影响,为富含GABA的糙米芽开发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一种用纸电泳分光光度法测定糙米中GABA和Glu的方法.在10~80nmol的浓度范围内,GABA和Glu含量与吸光值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9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和10
学位
新发现的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 前人已用B-A易位系定位到第4染色体上,该研究采用RFLP及RAPD方法对其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以6960(ms ms )为母本与自交系中黄17(MsMs)配制的回交一代(BC,msms//msms/MsMs)及姊妹交第5代群体((2603 SuSumsms/2611susuMsMs)F)SIB为作图群体,选用玉米第4染色体上的探针18个、用BSA分析方法进行RF
学位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自发现并利用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以其新梢芽叶的典型白化性状而得名并为人熟知。与常规绿色芽叶茶树品种相比,白鸡冠的关键化学成分氨基酸和转录调控模式都有很大不同。因此,由于其特异性的白化表型及较高的氨基酸含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先鉴定并明确其白化类型,再结合田间开展的不同光处理,测定叶绿素等叶色相关成分和指标;并依据这些指标取样进行脂质组分析,再将结果与实验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最重要的工艺,了解白茶萎凋过程中物质代谢规律,可为提升白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为了对不同萎凋时间福鼎大毫白茶主要物质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热风萎凋方式,取0h、6h、12h、18h、24h和30h萎凋叶检测咖啡碱、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和黄酮苷元物质等含量,并纪录不同萎凋时间点的萎凋叶叶片形态,然后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对相关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1.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