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就,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辞格,受到了修辞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移就的研究也是见仁见智,众语喧哗。本文尝试借鉴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考察移就辞格,突破传统修辞研究的藩篱,揭示移就辞格的运作规律-它是如何以违背寻常逻辑的超常搭配实现表达意图的。 首先,本文从原型范畴的理论出发重新界定移就,以典型的定中式移就为中心,分别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移就范畴内部的典型性,并给出相应的典型性序列。此外,从范畴的边缘来看,移就与其他邻近辞格之间的界限也不清晰。作为原型范畴,移就辞格存在着大量边缘成员,出于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意图的需要和人类认知的整合性特征,移就与比拟、拈连等邻近辞格存在交叉关系是必然的,很多身份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多种辞格共现的形式。 其次,修辞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言语交际活动,其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必定离不开人的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为提供了一个理解和阐释辞格生成和运作的理论平台。移就的运作过程正是概念的整合和新创意义凸显的过程。概念整合的目的不是生成新颖的组配形式,而是通过超常组配生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浮现意义,移就辞格美学功能和艺术魅力正是通过浮现意义的生成显现出来。 最后,修辞过程实质上是人的复杂心理过程的一种外显。移情和移觉是移就辞格生成的主要心理机制。移情是一个物我双向交融的互动过程,所以移情往往伴随着跨生命度的转移。移觉则伴随着感知觉跨感官的转移过程。无论是移情式移就还是移觉式移就,都会遵循一般的认知规律,即从高生命度向低生命度转移,用具体、可及性较强的概念理解抽象、可及性较弱概念。 本文重在从认知和心理的视角去阐释移就辞格,力求突破传统辞格研究的束缚,给出一些自己对移就辞格的看法和见解,希望能够为学界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