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处于社会变革时代背景中的大学生逐步显露出种种反学校文化的行为。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整理出反学校文化的理论渊源及其演进过程,将其作为独立的章节处理试图描述反学校文化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从研究对象对其反抗实例的描述和解释中,进一步的探索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及影响因素,透过教育病理学的独特视角反思大学生反学校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一、学生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背离的学生次级文化;反学校文化的核心就是挑战权威,异化主流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背离、对抗和挑战;挑战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大学生反学校文化主要分为“偏激型”和“享乐型”、“冷漠型”和“敷衍型”、“批判型”和“创新型”。这六种类型虽然各具特色,但也不是截然分开,在某些层面存在交叉。学校中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反学校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行文化与社会思潮;学校传统文化与评估标准;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同辈群体;学校管理方式等,家庭教养方式虽不如中学阶段明显,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忽视。
三、研究结果显示,较低的社经地位并不必然成为学生反学校文化的主导因素。男生的反抗强度高于女生,大学生反学校文化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群体性。学生对学校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的反抗,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没有异议。
四、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应与一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由知识爆炸引发的教育病理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以及教育差别都是造成反学校文化存在的客观条件。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教育冲突向融合性冲突发展,减少教育浪费,改变差别观念,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同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