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的理解途径与人文性解析——以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为个案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如何全面且清楚地理解一首音乐作品一直以来就是音乐学领域颇受争议的问题。由于学科分类和学科性质的不同,不同层面的音乐专家对此各有偏执。音乐理解是一种普遍现象,且普遍存在于音乐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音乐理解行为大多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的进行。为此,本文在前半部分从大众观念到专业习惯的诠释角度出发,尝试对肖邦这首《c小调夜曲》(Op.48,No.1)进行剖析,目的在于找寻有效的有关音乐作品理解途径的多种可能性。同时,音乐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人文现象。音乐并不是音乐文本,音乐文本只是一种记录音乐的形式,音乐更重要的存在在于实际的聆听行为中,它是一种音响的艺术,是不必经过大脑就可以直接打入耳中,触及神经的东西。在我们诠释一首音乐作品时,必须要把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独有的手段将其传递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听者或者接收者。笔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就《c小调夜曲》(Op.48 No.1)在其社会、历史层面、立意与构思层面、价值意义层面分别作了论述,强调音乐作品对于听者的精神触动。为什么要听音乐?听音乐就是要有所感想,能与听者引起某种情感上的共鸣,这才是音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历经数年还被人们广为传送,在理解和诠释上单单是针对音乐文本的完美剖析是不够的,作品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内涵才是存在之根本,去挖掘和实现这种“根本”,不仅对于作曲者来说是铿锵有力的向导,而且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分析和解读一首音乐作品的从业者来说更是最终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展开一场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其中出现了"电影思维"的概念,其特质和作用值得深究.电影思维是视听一应俱全、力图完整再现生活的思维方式,它起源于
艺术教育处于教育神经中枢的敏感部位,素来快捷地反映着教育变革的理念。在后现代课程观念影响下,我国学校艺术课程正逐渐注重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开放的、扩展的、整合的艺术课
期刊
目的:对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50例患者为本文的研究对象,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
三维动画是基于传统的二维动画应运而生,是在三度空间上虚拟现实中真实物象和自然运动规律。三维动画艺术是电影电视艺术与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成为传统电影电视制作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