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线菌素D是1940年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环肽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一些高危肿瘤如Wilms肿瘤,妊娠绒毛膜上皮癌等.放线菌素D通过选择性地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模板DNA相结合,它的环肽堵塞了DNA小沟,阻碍RNA聚合酶沿DNA模板移动,因而阻断RNA链的延长,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然而由于放线菌素D对人类正常细胞有很强的毒性,极大限制了放线菌素D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对其结构的改造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以期筛选出活性相当于或高于ActD,而毒性能显著降低的药物,但都未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为了使放线菌素D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结合我们实验小组以前的研究结果,对其环肽2,5位进行了改造替换,主要对其环五肽二位D-Val采用N-Me-D-Phe取代,五位分别为N-Me-L-Val,N-Me-D-Val,N-Me-D-Phe的10a,10b和10c.为了探讨环状五肽在ActD中的作用,设计了直线ActD,选用了母体五肽序列,直接与BNMBCA缩合,然后氧化,得到了10d.合成的所有类似物都进行了构象分析-CD谱,对ActD与DNA结合活性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差谱进行研究,并通过MTT法初步研究了其抗肿瘤活性.结合该研究组以前的研究结果,为今后更合理的设计放线菌素D类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