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期至西晋统一这段历史时期内,风衰俗怨,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混乱状态。文学家族却在这乱世之中成长起来,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文学家族,肇始于西汉,在汉末至魏晋时期渐兴至于繁盛,此后的历朝历代仍不绝如缕。活跃于汉末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族,有曹、苟、王、应、夏侯、裴、潘、丁、钟、蔡、嵇、缪、杨、刘等。各个家族的作家,都以各具特色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的丰富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特征。  文学家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学之才累世而出,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一带,其中河南籍的最多,即主要活跃在中原地区,在地域上有相对集中性。在政治身份上,多出身于官僚贵族与世儒、著姓,在地位上有非平民性,且大都出入经史,有深厚的儒学传统。  文学家族的作家们在诗、赋、文、文论以及经史哲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创作上既具有家族个性化的特点,又与时代特色相协调,并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家族观念。但家族内部文学成就是不平衡的。家族文学的重要性表现在家族之英,往往也是时代之杰。综合考查有关史传、相关的文学评论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以及统计作家总数,作品数量等数据,也可看到家族作家都占很大的比重,可以说各时代的文学风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个家族在起着引领作用。  魏晋间家族文学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可以归结到家世、优势、时俗、师承等方面。  1、世家大族的存在,是文学家族形成的基础:汉代的仕进制度,为世家大族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经学世家兴起于东汉,高门士族多具儒生与大族双重身份。在东汉后期的动乱中,世家大族强化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甚至组织武装与参与割据政权,得到了壮大与发展。  2、世族的优势地位,是文学家族形成的保障:世家大族的庄园经济为他们提供了十分优裕的物质享受,有能够保证它的生存的经济、军事的实力,这为文学家族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世家大族多具家学渊源,为取得并维持其家族地位和声望,以位居要职来扩张权势外,也十分注重家族在社会上的声誉,有着强烈的教育需求。家族文化上的优势又使家族内部的教育有着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其子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再者,世家可以左右评誉,其子弟更容易成名。这种文化、教育上的优势是文学家族形成最为直接的原因。  3、文学创作的整体繁荣,是文学家族生长的沃土:家族文学的勃兴,首先植根于文学创作的总体繁荣。汉灵帝以来,当权者多爱好文学,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由文学活动而取得的实际利益,直接刺激了人们的创作欲望。而乱世生命的无常,造成了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强化了对不朽的追求,文人以文学作为延续生命的手段,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总体繁荣的原因,同样也是家族文学形成的原因。  4、社会教育与家族内部教育,是文学家族形成的动力:文学创作的繁盛,文学家族的形成,与社会教育状况亦有着种种关联。第一代作家多博览群书,经史贯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得益于东汉后期的教育发展。三国及之后的乱世对士人求学有很大的影响,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使得官学教育举步维艰,兴废不定,不能发挥培育人才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历来就有讲学的传统的中国文人所设立的私学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重任。但名士的私学又常常受到地域在限制,于是人才培养的重任就落在了以家族教育上,家教成为子弟成长的重要方面。“公立之学校沦废,学术之中心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这样就出现了学术文化家族化的趋势,士族文化世家成为学术文化的重要传承单位,士族文化世家的家学成为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这一点,对文学家族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据《隋书经籍志》而统计的结果表明,曹魏的家族文人在人数和作品总量上比例都要远远高于其他朝代。也就是说,汉末三国时期,是中国家族文学创作最为兴旺的时期。高达68.2%的人数比例和89.1%的作品比例,足以说明家族作家的创作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力,家族文学是整个三国时期文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家族文学的创作在汉末迄魏晋之际是如此繁荣,但后世却名声不显,这里面有时代、观念的原因,也有作品本身价值的原因,还有文集散佚与遗失的原因。虽然如此种种,已难还原历史的原貌,但对于动荡的三国时期,在学术中心移于家庭的大环境下,文学在乱世的土壤里培育出一簇簇艳丽的家族之花,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兼及话题流变与叙事方式,研究时段大致限定在1898-1918这二十年间,研究资料包括这一时段与此历史叙述有关的报刊杂志、文人著述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传统。所谓文学传统,其意义代表该文学作品于文学史的出现时间较早,同时能够克服时间的考验,并且影响古今文学的文体风格、作家风格及修
学位
身历清代道、咸、同、光四朝的“洋务巨擘”丁日昌,是我国洋务运动的主将。他不仅精通洋务,还雅好藏书,善诗文。屈向邦《粤东诗话》称其诗作“雅淡朴淳,诗情甚挚”,高度评价了丁日
晁端礼的词“源流从柳氏来”,“风格在柳永和周邦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品格,自成一家。在题材上,晁端礼以词谀颂、以词祝寿、以词抒写身世情怀;在艺术上,晁端礼运用人称代词使
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如何影响广告、媒体及相关领域。Shelly Palmer Shelly Palmer,风险投资家、Palmer Group首席执行官,著有电子书《数据驱动的思维》(2016年由Digital Living
增强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是新时期执政党有效施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不辱施政使命的需要。  党的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总书记的这一重
文学批评史研究,不应该仅仅表现为文学思想史研究。考察文学批评的文体,有助于揭示文学批评的时代特征。  延安文学批评的文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构成。一是“寄生式”,即在非文
CCMT2018第十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日前在上海盛大举办.琳琅满目的展品是一场新产品的大餐,又是一场新技术的盛宴.其中,智能技术便是其中最为亮眼的一道.rn本届展会传达出的
期刊
在1917-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这就是描写异国生活和异国人的作品。其中,描写朝鲜和朝鲜人的作品(包括部分内容写到朝鲜人的作品)占有相当的位置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