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而教育体制改革,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客观上增加了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数量,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社会现象。在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可以进行性别偏好的可能,进而在其初次就业的工资给付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对某大学2007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做问卷调查,分析该大学2007年毕业生中,是否存在性别工资差异及性别工资差距有多大。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筛选出显著的影响性变量。然后利用Mincer简单工资方程,构造出影响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的多元线性方程,对其进行回归,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交叉项分析方法,分学历、专业、职业、单位性质和地区讨论性别工资差异,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具有哪些特征的人群,更可能表现出性别工资差异。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生学历组的性别工资差异比本科生学历组低13%,说明人力资本投资越高,性别工资差异就越小;理科毕业生的性别工资差异要大于文科毕业生,大约高出6个百分点;没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的性别工资差距要高于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技术类职位的性别工资差异要大于管理和市场文职之类的性别工资差异,平均高出15.45%的工资水平;国有性质的单位的性别工资差距比非国有性质的单位的性别工资差距要高13.5%;发达地区的性别工资差异高出其他地区将近7%。由此可以得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存在着性别工资差异。进一步,利用Oaxaca和Cotton的工资分解方程,把性别工资差异分解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特征差异导致的工资差异。第二部分是男性劳动力生产率被高估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女性劳动生产率被低估的部分,也是更为纯粹的对女性的歧视。输入数据结果显示,70%的性别差异被个人特征的差异解释了。还有30%的差异是不能被个人特征解释了,用Oaxaca的分解方法来说就属于性别歧视。其中,个人特征变量中,对性别工资差距解释程度最大的是实习经验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 通过上述的计量分析,说明在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性别工资差距。总体上来说,男生的月平均工资水平要比女生高21%。所以,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状况,特别是就业状况的改善,可以带来很多正的外部性,女性的发展可以同时增进效率和公平。同时又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群体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