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0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通过设置不同品种、密度以及双秆处理,研究了抗虫杂交棉不同密度的产量、品质、群体结构特点以及生理基础,得出以下结论:
1.本试验条件抗虫杂交棉不同密度处理的成铃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铃数各品种均以4.5×104株hm-2密度最多;单铃皮棉与单铃籽棉重以3.0×104株hm-2密度最大;衣分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变化不大。在本试验1.5×104株.hm-2~4.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结果4.5×104株.hm-2的密度铃数增加显示的增产效应大于铃重降低的减产效应,其籽棉产量、皮棉产量最高。参试品种科棉3号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南农7号单位面积铃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双秆栽培方式单位面积铃数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处理,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低于同密度的常规栽培,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结果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处理。
2.本试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表明,抗虫杂交棉各品种密度3.0×104株.hm-2处理的纤维品质依次优于4.5×104株.hm-2处理、1.5×104株.hm-2处理。同密度条件下双秆栽培方式因结铃时间相对集中显示整体纤维品质优于常规栽培处理。
3.抗虫杂交棉各品种单株有效果节量、单株成铃率、单株成铃数、平均单铃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间差异极显著;节枝比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蕾强度、群体有效果节量、成铃强度、总成铃数、内围果节成铃比例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双秆栽培方式在同一密度下均较常规栽培方式具有较多的群体现蕾强度和有效果节量、群体成铃强度和总成铃数,总成铃数和内围果节成铃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4.抗虫杂交棉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加大,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时间随密度增加依次提前;总干物质累积量和蕾铃干物质累积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蕾铃干物重快速积累起始时间迟于棉株干物质快速积累起始时间;盛蕾后20-50d为总干物质量和蕾铃干物质量快速积累期,显示营养器官干物质量积累优势;盛蕾后50d后总干物质量增长态势由蕾铃干物质量积累主导。双秆处理较常规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值和蕾铃干物质累积量,推迟了快速积累的起始时间,干物质积累较集中。
5.抗虫杂交棉主茎功能叶的生理指标受密度影响不显著,而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内围果枝叶的净光抗虫杂交棉合速率Pn值、蒸腾速率Tr值,并显示对位蕾开花时最高、花后逐渐下降;群体密度越大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越低,外围果枝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内围果枝叶,内围果枝叶中淀粉含量变化较大。双秆栽培方式叶片生理指标与常规栽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