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域下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死难者”报道研究——以2003年后新浪的新闻专题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2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义阐释与传播的关系,是现代传播活动中的核心内容。2003年以来,我国灾难报道进入“人本位”的全息开放模式,媒体除了及时公布事件中的最新消息外,还充当了“关怀者”的角色,关注遇难者的个体事迹。这种关注往往能引起受众对死难者的“移情”式同情或行为上的救助。无论是传播者对死难者事迹的报道还是受众对死难者的同情或救助,都依赖于他们对阐释客体的理解,传播者理解新闻事实,受众理解新闻文本。本文主要以阐释学理论为依据,利用文本分析、个案分析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2003年后新闻媒体死难者报道的呈现方式以及受众对这些报道的理解样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目前,鲜少有学者将阐释学理论运用到新闻传播研究中,本文的引入,有助于为媒介话语意义研究以及受众接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首先对阐释学的理论内涵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将阐释学理论引入新闻传播研究的可能性,提出阐释学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对象及目的的一致性,都是对“文本意义”以及“如何理解”两个问题的探究。随后,文章分别从传播者对死难者事件的理解与解释,以及受众对死难者报道的理解与解释两个方面,分析了2003年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死难者报道的呈现方式以及受众对死难者报道的理解样式。受到传播者理解“前结构”的影响,2003—2008年间,新闻媒体侧重报道“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救援英雄”事迹,普通死难者多被“集体呈现”。而2008年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死难者报道则呈现出英雄逝者与平民逝者并存的局面,死难者背后的故事被深度挖掘。与此同时,新闻传播过程中“间距”的存在,使得受众在理解死难者报道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样式,如对死难者的“移情式”同情,或对传播者传播目的颠覆与否定等。最后,论文对“理解有无界限”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且能影响大量受众,因此,有必要对此设限。“文本意图”以及社会伦理规范就是传播者理解死难者事迹的界限。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与接受是一种个体行为,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协商式或对抗式解读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文化建构的意义,因而不应对受众的理解行为设限。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安全生产是企业增加效益、促进发展、维护企业品牌信誉的重要环节。如何才能进一步强化项目安全生产,做到全员参与管理,确保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
在寒冷地区,室内达到取暖恒温,只需一个头发吹风机的能耗,这在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这样的房屋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名字--被动屋.
期刊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对广西电视台的狂犬病报道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广西电视台2007年至2012年7月间狂犬病报道进行研究。广西电视台作为广西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其
身姿俊逸壮实,穿着整洁朴素,皮肤黝黑,眉目疏朗,神情专注且透着干练,双手娴熟地敲击着键盘……见到王良彬的时候,他正对着电脑编写施工方案。作为项目部机电经理 Handsome a
建筑位于斯特拉斯堡城外郊区和城中心之间的一块开阔的未建用地上.大多数内行都把这里描述为未开化之地,现在却是音乐圣地,可容纳10 000~12 000名观众.这是生活在历史城市中心
数据新闻这一概念最在是由业界在实践中提出,目前对其研究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践技术、生产流程操作、报道内容、记者数据素养与培养等方面,缺乏对于这一对象系统、深入、科学的
“龙脉”传言在上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流言”。相传当年建造高架路时,成都路、威海路口以北一处始终无法打下地桩,在尝试过各种办法后,有关部门不得不求助于龙华寺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