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水平分辨率为1°×1°、逐6小时的分析资料,以及JTWC最佳TC路径资料,对2004~2010年5-9月北半球100°~180°E范围内,118例TC生成时刻周围系统辐散风的大小以及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作用系统的不同将TC分为7种类型,其中1)越赤道气流型;2)越赤道气流和副高相当型;3)越赤道气流强,副高弱型;4)副高型;这4种型最多,占总数的91.5%以上。其中越赤道气流强副高弱型TC位置偏南偏东,而越赤道气流和副高相当型与副高型TC位置偏北偏东。950hPa上以TC为中心,在新生TC闭合环流外500公里范围内,第1象限为副高的影响,在第1Ⅱ象限多为副高与陆地高压影响,第Ⅲ象限为越赤道气流影响,而在第1V象限多为越赤道气流影响,少数为副高影响。辐散风的区域平均在第1象限范围在0.6-1.6m·s-1,在第Ⅱ象限范围在0.6~0.9m·s-1,在第Ⅲ象限范围在0.4-4.1m·s-1,第Ⅳ象限为0.9-3.0m-s-1;区域平均越赤道气流辐散风的影响强度在1.8~4.3m·s-1,副高辐散风的影响强度在1.2-1.8m·s-1。200hPa上,辐散风的区域平均在第Ⅰ象限范围在2~3.2m·s-1,在第Ⅱ象限范围在1.1~3m·s-1,在第Ⅲ象限范围在0.4-4.8m·s-1,第Ⅳ象限为1.2-3.8m-s-1;TC辐散风的区域平均对副高的影响强度在2.1~3.8m·s-1,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强度在3.4~5.7m·s-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高层TC辐散风对周围系统的作用比低层强1.5m·s-1左右;在第Ⅱ、Ⅳ象限高层辐散风平均比低层强1m·s-1左右,在第Ⅰ象限高层平均比低层强1.5m·s-1,而在第Ⅲ象限高、低层无较大差异。低层辐散风的U分量区域平均大小都在1m·s-1以下,V分量在不同类型中大小不同,最大达到3m·s-1以上;高层辐散风U分量区域平均大小在0.3-2m·s-1的范围内,V分量在0.1~4.6m·s-1的范围内。对0704号的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得出,去掉TC自身的作用后,周围环境风有所减弱,但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后生成新的TC,这也验证了周围系统对TC的生成有重要的作用,以及TC对周围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