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血可舒组方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血可舒组方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深化对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研究,为其临床改善血瘀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共4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20例。西医治疗组予各相关疾病的常规方案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血可舒组方治疗。两组西药均除外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类药,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观察周期1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等。完成数据收录后,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等生理基线上无差异性(P>0.05);实验室检测(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PT、APTT、FIB、D-D、血小板聚集比率)无差异性(P>0.05);中医证候积分无差异性(P>0.05),两组资料可以进行对比分析。(2)血流变:两组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数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数值对比,P=0.00<0.01,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上优势显著。两组治疗后血浆粘度数值对比,P=0.03<0.05,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血浆粘度上比西医组优势明显。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数值对比,P=0.588>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在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这项指标上疗效相当。(3)凝血功能:两组PT、APTT数值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并且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中西医结合组稍高于西医组,两组治疗后PT数值对比,P=0.039<0.05,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延长PT值的效果上明显优于西医组;两组治疗后APTT数值对比,组间对比,P=0.170>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IB、D-D数值较前下降,P值分别为0.588和0.388,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中西医结合组在延长APTT、降低FIB、D-D值上与西医组疗效相当。(4)血小板聚集比率: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比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比率对比,P=0.327>0.0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降低血小板聚集比率的疗效无明显区别。(5)中医症候: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01<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对比,P=0.019<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中西医结合组可以综合改善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结论:血可舒组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瘀症状,改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无明显出血风险,对此类疾病的预后与转归颇有帮助,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