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长度访谈(longinterview)的方法,本研究对中国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知识基础进行了探讨。在“知识”的界定上,主要借鉴了伯格和卢克曼等人的定义(常人对其社会世界的理解),认为“社会工作督导的知识”是实践者对其实践活动和所处的实践情景的理解。进而,通过梳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发现主要存在两个研究主题,即“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本研究据此建构了一个“社会情境—督导知识—督导实践”的逻辑链条。在此逻辑下,本研究探讨了“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的知识类型”“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知识基础”等三个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知识(督导实践的知识基础)具有多元性,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实证主义与反思性实践取向、系统取向与实用取向等。前两种取向牵涉到认识论上的差异,以及实践者对督导关系、督导内容以及督导过程的不同理解。后两种取向则是围绕“知识性质”这一“中轴”而划分出的两种类型。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具有以下特点:相信知识的普遍适用性、相信督导者具有知识优势、督导内容的综合性、师徒性质的督导关系、程式化的督导过程。反思性实践取向的特点包括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协同式的督导关系、以“理解”为核心的督导技巧等。系统与实用之分的现实基础在于当前存在的“内部督导与外部督导相结合”的督导安排,其中系统取向的督导知识主要是系统化和文本化的知识,而实用取向的知识的存在形态主要是实践知识或默会知识;相较于占有默会知识的督导者,占有系统化和文本化知识的督导者在督导实践中表现出更明显的“理论自觉”。社会工作督导的知识受到个人、机构、社会文化和政治脉络的影响,在多重脉络的影响下,实践者(督导者、督导对象)对督导关系、督导目标、督导内容等的理解呈现出差异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的生成。个人脉络方面的因素包括实践者的性别、经验、人格特点及其信仰的理论范式。机构脉络方面的因素包括机构的科层气质,以及督导机构关于督导岗位设置的政策和员工的流失率。社会文化脉络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中国“人情文化”和由“人情文化”演化出来“师门文化”,以及香港社会工作的影响。行政力量的影响表现在:迎合行政力量的评估标准;注重培养督导对象与体制相处的能力。社会工作督导实践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将督导实践分为督导者个人层次的实践、机构的督导实践,以及整体层面上的督导制度建设等三个层次,本研究认为:在督导者个人层次,督导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督导实践本身具有重要影响,持有不同类型知识的督导者对督导的不同理解会外化到他们的实践当中;在机构层次,机构管理者的督导实践就是要对系统性知识和实用性知识进行管理;机构管理者在设置机构的督导岗位时,可通过管理实证主义和反思性实践取向这两种知识来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性”之间谋求平衡;此外,机构之间需要建立类似于督导(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在社会工作督导的制度化建设方面,培训单位要通过识别实务活动对特定类型的知识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督导培训;督导资质的认证应避免“一刀切”的证照化模式,要给默会知识和“民间传统”以一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