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根据我院血液科粒缺期发热患者的流性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并总结血液科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2、分析革兰阴性菌中主要检出细菌对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及三年来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3、评价降钙素原在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真正的血流感染及血培养污染之间的临床价值,以期及时准确诊断CNS血流感染或CNS血培养污染,减少临床上不必要抗生素的使用。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2015年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所有病人的血培养结果,并对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检出菌种、细菌药敏结果、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得出血液科患者血流感染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总结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率及三年来的耐药性变迁。同时将血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患者分为CNS血流感染组及污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两组间有差异的项目,作ROC曲线来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主要结果1.本次回顾性分析共收集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三年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共10307例,共采集血培养标本6309例,血培养共检出664株病原株,总血培养阳性率为10.5%,其中革兰阳性菌株326株,占总数的49.1%,大部分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占1.8%;革兰阴性菌检出306例,占总数的46.1%,检出菌株中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主要检出革兰阴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分析:检出革兰阴性菌株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98.2%,对于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达到85%以上,对于三、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较敏感,耐药率为48.5%和40.9%,对于联合了β内酰胺酶的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于头孢类抗生素单药耐药率,对于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26.9%,而对丁胺卡那耐药率最低为20.5%;3.前三位检出革兰阴性细菌三年耐药性变迁:大肠埃希菌总体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丁胺卡那耐药率呈增加趋势,由2013年10.5%上升至2015年的17.4%,2015年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2014年下降为4.3%;肺炎克雷伯菌对于3、4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上升明显,对头孢他啶由2013年耐药率31.6%上升至70.4%,头孢吡肟由2013年的21.1%上升至2015年51.9%,且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亦增加明显,2013年未检出耐药菌,2014与2015年基本持平为11.1%,对于丁胺卡那耐药率下降,由2013年的21.1%下降至11.1%;铜绿假单胞菌虽然三年来对各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对亚胺培南耐药率2015年仍达21.7%,未见对头孢吡肟及丁胺卡那耐药菌株;4.降钙素原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及血培养CNS污染的价值:t检验比较CNS血流感染组及污染组结果提示血流感染组热峰、CRP及PCT值均大于污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作ROC曲线,当降钙素原为0.374 ng/m L时,正确诊断指数最大,此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0.032(95%CI:0.767~0.893,P<0.001),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94.4%。结论(1)我院血液科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约为5.7%,血培养阳性率为10.5%,检出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15.5%)及肺炎克雷伯菌(10.5%)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12.1%)及人葡萄球菌(10.9%)为主。(2)检出革兰阴性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总体耐药率大部分仍低于30%,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血液科患者除鲍曼不动杆菌外的革兰阴性菌治疗的首选药物。(3)主要检出革兰阴性菌中前三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大肠埃希菌三年来耐药性未见明显变化,仅对少数抗生素轻度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上升明显,特别是对头孢吡肟由2013年的21.1%上升至2015年51.9%;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均下降明显。(4)检出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5.6%,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占阳性菌总数的3.7%,其中约1/3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降钙素原(PCT)在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或污染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cut-off值为0.374 ng/m L,且其特异度高于目前常用指标C-反应蛋白(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