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对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与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下降、污染排放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此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农业效率作为衡量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关乎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的农业效率只关注农业的经济产出,往往忽略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紧密联系的生态环境因素,未能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因此,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农业生态效率成为度量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粮食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保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粮食主产区也面临着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并且区域间农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农业生态效率对于了解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状况,缩小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以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因素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及省际差异分析,了解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现状。结果表明:其一,是否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粮食主产区传统农业效率值与农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为0.893、0.746;其二,两种农业效率在时间变化趋势上有三个相同的演变阶段,经历了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再迅速上升的趋势;其三,三大区域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后,农业生态效率较传统农业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整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形式;其四,各省份传统农业效率、农业生态效率分别表现出中高水平与中低水平,并且各省份两种效率的排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次,以经济收敛理论为依据,运用收敛方法与增长分布动态分析,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差距的收敛性及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其一,中国粮食主产区整体、黄河及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而松花江流域地区存在σ收敛;其二,整体、松花江及黄河流域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长江流域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其三,整体及三大流域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其四,农业生态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总体呈现出向右偏移的形态,由“双峰”发展为“单峰”并且波峰的高度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再次,运用空间计量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SDM模型识别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其一,中国粮食主产区省际间的农业生态效率整体上呈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其二,各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大多分布在第Ⅰ象限(高农业生态效率-高空间滞后H-H类型)与第Ⅲ象限(低农业生态效率-低空间滞后L-L类型);其三,地理空间因素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省际间的农业生态效率具有空间依赖性;其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生态效率表现出“U型”关系;其五,农业受灾率、工业化水平、产业集聚、种植结构降低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而财政支农水平、环境规制、城乡收入差距、农业价格政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的影响但未起到明显作用。最后,提出改善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尊重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区域差异,推动区域间交流与合作;采用差异化的农业生态效率改善措施,提高财政支农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行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