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黄耆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制片法撕取叶表皮进行光镜观察,结合电镜观察研究了叶表皮的微观形态特征,对秦岭的黄耆属(Astragalus L.)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经野外调查、标本研究及资料研究,确认秦岭地区共有黄耆属植物32种,其中包括1个亚种和3个变种,其中《秦岭植物志》遗漏种14种。编制了秦岭黄耆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并对每个种的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记述。 2.对莲山黄耆(A.leansanicus Ulbr,)和长管萼黄耆(A.limprichtii Ulbr.)的宏观形态及微观形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者的萼筒皆为较明显的管状,荚果皆为线形,支持将二者归为同一组,即将长管萼黄耆从原先的旱生组(Seet.Crasinna(Stev.)Bunge)移至鸟爪组(Sect.Crasinna(Stev.)Bunge)。但是莲山黄耆叶的上表皮无毛,荚果明显较短,两者在丁字毛臂长比和气孔的分布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地理分布上各有其独立的分布区,故应为两个独立的物种。 3.对秦岭及其周边地区32个种类的解剖学研究表明,这些种类的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其中簇毛亚属的种类上下表皮都有气孔,黄耆亚属中有些种类上表皮没有气孔,其中尤以膜荚组最为明显,因此可将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作为划分组的重要特征。原属于膜荚组的多花黄耆(A.floridus)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应从本组中分出;而伞序组的文县黄耆(A.wenxianensis)下表皮几乎无气孔,四川黄耆(A.sutchuenensis)明显有相当多的气孔,因此文县黄耆和四川黄耆应恢复为独立的种;紫云英(A sinicus)上表皮无气孔,这三个种各有特色,是否该划为一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假草木樨组的草珠黄耆(A.capillipes)虽然上表皮叶片上没有气孔,但是叶脉及其附近有相当多的气孔,而且气孔体积较大,呈带状分布,建议将其重新归组。 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耆属植物叶表面多密被表皮毛,角质层厚,其上有蜡质颗粒或片状蜡质层,大多数种类气孔下陷。表皮毛有单毛和丁字毛两种类型,表皮毛表面大多有圆柱状或圆锥状突起,气孔器外拱盖表面光滑或有鳞片状蜡质层。叶表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分类学的辅助特征。 5.根据种的分布区的地理特征将秦岭黄耆属植物划分为6种地理成分,即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古地中海成分、唐古特成分、东北亚至华北成分、欧亚草原至华北成分及秦岭特有成分。秦岭黄耆属植物区系应该是由迁移形成的,因为其特有种比较少,而且特有种的近缘种大都在本区以外。这也充分说明秦岭是我国南北植物区系迁移的通道之一.
其他文献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经历大的地震作用后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变形,也就是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结构的损伤程度可以用残余变形的大小来反应,残余变形的大小也是地震作用后建筑结
钢框架中柱失效以后,其上方梁柱节点将承担失效柱原来的荷载并传递给与节点相连的其他构件,其变形能力及承载能力决定了结构抵抗后续连续倒塌的能力。对中柱失效下钢框架全焊
普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又称甜荞)是荞麦属植物中的主要栽培种。本研究以普通荞麦二倍体和其三体系为材料,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技术、细胞学技术和形态学分析为手段,对17个普通荞麦三体系进行了鉴定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
  随着大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大量的水库出现。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担负的防洪发电的职责,因此水库区水位的人工调节在所难免,这样就出现了反季节的水位涨落现象。植被难以
钢管混凝土结构(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简称CFT)是在约束混凝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组合体系。该结构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钢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