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沼地是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海岸湿地,拥有较高的碳埋藏和沉积速率,其埋藏的碳也以“蓝碳”著称。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湿地承担着碳“汇”的功能,来自陆源和大气中有机碳都可以被长久封存在湿地系统内。然而,由于湿地本身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所以也被视为温室气体的“源”。湿地碳源、碳汇的功能在全球及区域碳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来源和成岩作用有助于理解湿地碳循环的过程,对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木质素为标志物,结合C/N(碳氮元素比)和δ13C(稳定碳同位素)等参数,对庵东盐沼湿地有机质和木质素的来源、分布和成岩降解程度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比研究了庵东湿地和长江口、钱塘江三大系统中有机碳和木质素的差异,从空间上揭示盐沼湿地特征。柱状沉积物从时间上分析庵东湿地近30年来有机质变化情况,以研究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对湿地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庵东盐沼湿地、长江口和钱塘江表层样品的分析发现,虽然三个区域木质素都来自于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但是各参数具有各自的特征。钱塘江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的信号最强,而长江口有机质中来自海源的比例最高。在庵东盐沼湿地各参数均处于长江口和钱塘江之间,这与其沉积物来源于钱塘江、长江以及临近海域有关。庵东盐沼地中的海源有机质来自长江和附近海域。杭州湾涌潮和水流运动对沉积物筛选作用明显,不但导致粒度较大的颗粒沉积在近海端,而且使靠近钱塘江的近海端有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C1和C2柱状沉积物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之前庵东盐沼地陆源有机质输入一直增加。1997年超强台风“Winnie”导致杭州湾内出现了历史最高潮位,之后柱状沉积物中草本组织输入的增加可能与此有关。2004年之后,表层各参数(有机质整体指标和木质素参数)变化更加稳定、连续是因为长江流域大坝的影响。三峡大坝的修建和2006年的干旱导致长江流域的沉积物输入降低。长江流域沉积物输入的减少导致了高潮位区C2柱的有机质含量降低,而低潮位的C1柱并没有降低,原因是河道侵蚀使得C1柱的沉积物得到一定的补充。另外,2003-2007年杭州湾大桥的修建也可能导致临近C1柱中陆源有机质的输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