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依靠国内劳动力竞争优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随之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这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间热议话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升值压力更是逐渐增大。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进入长期升值阶段。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可能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出口价格优势、抑制对外贸易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缓解国际贸易舆论的升值压力、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贸易企业持续发展。可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微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效应日益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分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所在。”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部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否实现有效提升,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时期能否维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重点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对内在的传递机制和中介效应进行梳理,并通过微观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对回归结果加以分析。由于汇率变动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贸易活动和信贷约束两大视角,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影响机制,并针对其具体传递路径,归纳整理为贸易影响路径下的进口贸易中介效应、出口贸易中介效应、自主创新中介效应、国际R&D资本中介效应,以及信贷影响路径下的资本约束中介效应、资源配置中介效应等六大中介效应。构建人民币汇率与制造业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模型,经过数理推导得到关于中介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进行匹配合并,得到2005-2013年间包含企业投入产出和进出口贸易的微观企业样本面板数据,并利用该样本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现状分析。最终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抑制作用。利用处理合并后的企业样本面板数据,分别基于贸易影响路径和信贷影响路径,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相关计量模型,对前文所述及的传递路径进行逐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整体而言将会造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中直接影响效应占18%,间接效应占82%。从贸易影响路径来看,汇率升值将会通过进口贸易和自主创新中介效应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国际R&D资本中介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出口贸易中介效应则无明显影响。同时,国际R&D资本在四种效应中最为显著。从信贷影响路径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人民币升值时,信贷约束上升将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直接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资本约束和资源配置中介效应的传递路径,减少无效R&D研发投入和降低行业内资源错配程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显著间接促进作用。此外,企业所在行业要素密集度、企业规模、经营水平和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异质性因素,也会导致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基于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以人民币升值为例,进一步梳理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征:(1)出口效应影响微弱,进口效应日趋显著;(2)传统产业低端锁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3)低端研发资本流入,技术外溢效果微弱;(4)存在无效研发投入,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同时,还从企业、行业和地区异质性三方面,总结人民币汇率影响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点。最后,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主要结论进行相应归纳总结。针对未来时期,如何调整我国汇率政策,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骨组织工程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骨缺损的技术手段,旨在通过细胞在支架上进行培育生成新的结缔组织然后重新移植到患者体内。支架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材料的选取十分的关键。虽然国内外报道了许多材料用于构建支架但是真正运用于临床实验的却不多。本文综述总结了最近几年以来常用于修复骨缺损的生物支架材料。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文化的主体性,更要彰显民族资源的内生性与差异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生态结构破坏、治理主体缺位、民族特色消弭等现实困境,要以强调生存性、激活内生性、凸显差异性为发展逻辑,依循民族资源构建乡村品牌、文化空间培育乡村审美、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生态三种治理路径,激活民族地区村落社会与村民之间的发展潜能,完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正>我国幼儿园教育机制尚未成熟,在幼儿园办学管理上存在漏洞,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化”现象扩大化。同时,社会对儿童培育的盲目性和超前性不符合幼儿身心成长规律。通过对“小学化”问题产生的进一步分析来解决该问题。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出现的原因
期刊
进入新时代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发展“三农”的重要着力点与抓手,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各地乡土文化事业各有千秋,而民族地区更是拥有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潜力。本文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梳理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对如今我国民族地区乡土文化发展的未来潜力与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目前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所需要的发展路径。当前,应当建立起各个民
<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也不断增多,对于各类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我国的动物养殖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满足了我国消费者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动物饲养过程中畜禽粪污的处理需要进行一定的思考,促进其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促进畜牧业绿色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
期刊
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测绘等方法,梳理三个典型书院园林案例——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和关中书院的选址、格局变迁及空间布局,探讨书院园林的核心特征及影响其发展变迁的因素。在书院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气候环境、学者活动、战乱党争等因素均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以山水环境为基础,注重轴线和空间序列,并将园林区置于核心位置与建筑穿插布置的独特布局模式。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然而,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农民能力素质不足等因素消解了农民主体性的意蕴,给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提升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农民文化教育事业,增强农民主体能力。
报纸
期刊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单篇精读和群文阅读如何“共生共荣”?对应同一任务群的不同单元如何关联?知识积累与读写能力提升如何实现双赢?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则教学案例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