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材料的超氧阴离子无酶电化学传感器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中的超氧阴离子(O2·-)既是众多生理反应的中间体,也具有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体内过量的O2·-同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立可靠、准确、快速的O2·-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化学检测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成本较低、即时检测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O2·-的检测研究当中。相对于酶传感器,无酶传感器具有使用寿命长、易于保存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碳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材料应用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当中,所制备的电极具有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本论文以O2·-为检测对象,利用多种纳米材料构建了三种无酶超氧阴离子电化学传感器,具体如下:  一、利用简单的方法合成了负载普鲁士蓝(PB)立方体的氮掺杂石墨烯片(NGS),并考察了所合成的PB-NGS作为一种拟酶化合物在检测O2·-方面应用的潜在可能性。利用PB-NGS修饰金膜电极所构建的PB-NGS/SPGE电极,能有效催化O2·-的电化学还原,在0-1450μM的范围内对O2·-的检测灵敏度为320μA cm-2mM-1,并且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较好。  二、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碳纳米管(MWCNTs)和Cu2+组装到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构建成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rGO/Cu/MWCNTs/SPGE电极,并探索了所构建电极对O2·-的检测性能。所构建的电极对O2·-的检测灵敏度较好,为490μA cm-2mM-1。电极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重复性和抗干扰性,此外,该电极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效果也较好。  三、使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100(Fe),并以此构建了一个新型电化学传感界面MIL-100(Fe)/SPCE,考察了其对超氧阴离子的催化和检测性能。MIL-100(Fe)/SPCE电极在催化O2·-方面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并且灵敏度较高,稳定性和重复性也较好。此外,电极还能够成功捕捉到活细胞所释放出的O2·-的信号。
其他文献
该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乙醇酸、二元胺、二元酸、二元醇等为原料的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酯-酰胺(PEA)共聚物,运用FTIR、HNMR、DSC、WAXD等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第一章:简要叙述了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要求.第二章:设计并实施了新的多嵌段PLE共聚物的合成路段,即在二环已基碳二亚酰(DCC)与4-二甲基胺基吡
本论文参考国内外有关碲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溶液中碲的形态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低品位碲矿中Te、Bi、Cu、Co、Ni、Sb和Se七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提出了以KI-抗坏血酸为还原剂,1,10-二氮杂菲和Fe3+为抗干扰剂测定溶液中的Te(IV)和Te(VI)的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并将HG-AFS应用于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低品位碲矿的浸出液中
石见穿为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为研究其中多糖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我们对石见穿中的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研究以及生物活性的测定.石
EPC项目合同条件将业主的设计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平台公司在进行海外EPC项目承包时,建议遵循工程设计的特点和规律,在业主需求分析可视化、设计单位选择市场化、系统设计标准
近年来,聚合金属配合物晶体倍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因为它们可能兼有无机和有机倍频材料两者的优点.该文主要探讨通过分子工程和晶体工程原理,设计和合成新型
纳米材料因为其独特性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铜纳米粒子因为其特殊性质多应用于传感器、催化等方面。近年来,铜纳米粒子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免疫分析和DNA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在元素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可直接检测纳米探针中的金属元素,无需探针的光、电等特殊性质,这样就降低了探针的合成难度。此外,它们具有高
针对目前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存在的问题,从三方面研究了电荷在液/液界面上的转移反应.主要结果如下:1将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水相支撑在铂盘电极表面,倒置后插入到有机相中,与
厌氧烃降解的起始反应机制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厌氧烃降解过程非常关键。针对当前提出的不同的厌氧烃降解代谢途径,本文以厌氧羟基化-羧基化途径和富马酸加成途径
该论文采用共聚和共价结合的方法首次合成了核壳式、粒径在10~200微米之间的具有光导性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确定了微球的结构和组成,重点研究了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