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hl_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二叠世长兴期华南地区处于赤道附近,适宜的海洋理化环境条件促进了底栖动物群的繁盛,然而二叠纪末的全球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导致了后者遭遇毁灭性打击,大于90%的海洋生物种及70%的陆地生物相继绝灭,使全球生态系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目前关于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的过程和型式还存在较多争议,特别是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生物大灭绝之前海洋水化学条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众多学者在探索事件过程中的生物群应对环境变迁的情况各有不同,且由于不同沉积环境中的生物危机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生物危机事件中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晚二叠世生物危机事件中,不同水深的海洋底栖动物群如何应对环境压力?海洋中不同沉积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是否一致?海洋中不同沉积环境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演化及与生物危机事件存在何种关联?基于以上诸多问题,本论文以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露头剖面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华南地区其他典型剖面,采用历史资料分析、野外露头观测、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不同沉积相区内底栖动物群演化过程,并以晚二叠世长兴期古海洋理化条件-生物过程相互作用和耦合研究为核心,分析典型底栖动物群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揭示长兴期海洋底栖生物群演化和二叠纪末生物危机事件的关联。论文重点选取四川盆地东部连续完整的浅水相区和深水相区露头剖面,通过露头剖面岩石类型、组构及岩性序列等基本特征分析,提出区内长兴组主要发育六种沉积相类型和十九种微相类型。其中浅水相区(巫溪湾滩河剖面)台地边缘礁相共识别出三种微相类型,包括海绵骨架礁灰岩,微生物参与的海绵骨架礁灰岩及微生物岩,后者主要由底栖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块状-斑状凝块石或自生泥晶与生屑颗粒包裹构成格架,并向上构筑成为具明显地貌隆起的微生物丘,其中见蜒、腕足等生物,与大灭绝之后开阔台地广泛分布的具“指状”、“树枝状”以及“穹窿状”构造的微生物岩区别明显。深水相区(巫溪红池坝剖面)以深水陆棚相-盆地相为主,遗迹化石丰富。根据浅水相区生物礁的造礁生物类型,将区内长兴期生物礁系统划分为由后生造架生物支撑形成的骨架礁;由底栖微生物作用成因形成,具基质支撑格架的微生物丘;以及过渡类型-礁丘三种类型。基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以及对巫溪湾滩河生物礁剖面精细解剖,揭示长兴中期主要以骨架礁-礁丘组合(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为主;长兴晚期则分别发育礁丘-微生物丘组合(Clarkina yini带下部)以及微生物丘-微生物岩组合(Clarkina yini带上部)。海绵等骨架礁生态系主要消亡于Clarkina yini带内部,大致位于Hindeodus praeparvus带底部,在此期间,底栖微生物生态系逐渐繁盛并占据骨架礁生态位,渐进式完成对骨架礁生态系的演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地边缘正向地貌的发育。Hindeodus praeparvus带上部,底栖微生物生态系最终消亡,同时,浅水相区有孔虫动物群含量也在频繁波动变化中迅速衰减,直至生物集群灭绝。浅水底栖动物群与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表明,长兴晚期浅水相区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呈现不稳定的特征。区内大隆组为长兴中-晚期典型深水沉积,底部位于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根据巫溪红池坝剖面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分布以及生物扰动强度,结合沉积学分析,将大隆组遗迹化石划分为六类遗迹组构。垂向上遗迹组构的演化表明,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上部的Chondrites type-B遗迹组构为浅阶层复杂梯序类型,表明该时期深水相区已经出现缺氧的征兆,虽然Clarkina yini带内多样性的造迹生物曾经重新繁盛甚至进化,指示长兴晚期海洋生态环境可能经历暂时的好转,然而由于这些遗迹组构均表现为较短的殖居窗特征,随着Clarkina yini带上部遗迹化石的整体消失,这种不稳定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直至生物集群灭绝。在二叠系-三叠系之交,全球范围均发生了碳同位素规模性负偏现象,表明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确实发生过重大变化。长兴中-晚期海洋碳通量的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演化存在紧密关联,长兴中期开始,受碳循环的驱动,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表现为多期次的不稳定状态,其不断扩大导致生物危机呈现多阶段性的特征,同时底栖生物群也表现出明显的协同特征。第一阶段(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上部),在深水陆棚相区Chondrites type-B遗迹组构与δ13Ccarb阶段性震荡负偏变化(-0.5‰-0.7‰),相关性良好,反映了深水相区底质水体阶段性缺氧已经开始。第二阶段(Clarkina yini带下部)在浅水相区,底栖微生物生态系渐进式取替骨架礁生态系并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群,δ13Ccarb也开始呈现震荡变化的特征。第三阶段(Clarkina yini带上部)浅水相区底栖微生物生态系最终消亡,该时期δ13Ccarb平均变化率由5.89%-12.33%,δ13Ccarb呈现出规模性震荡变化和阶段性负偏变化特征;同时,该阶段深水相区造迹生物基本消失,δ13Ccarb负偏明显。第四阶段(Hindeodus praeparvus带上部-主灭绝幕)在浅水相区仅残存广适性生物,有孔虫动物群急剧衰减,δCcarb呈现明显的震荡负偏变化,其中台地边缘相区δCcarb平均变化率达34.4%,平均降幅1.51%0;深水陆棚相区泥晶灰岩中富含指示还原环境的黄铁矿。以上均表明随着生物大灭绝主幕事件的迫近,海洋深水与浅水相区不断升高的环境压力和加速的生物危机过程。基于以上研究,论文最后将区内不同沉积相区底栖动物群发育演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推测区内长兴中-晚期受大气-海洋碳循环驱动,先后经历了海洋缺氧、海洋高温以及海洋酸化等事件。以上事件均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系列的正反馈作用形成,并相继导致深水及浅水相区底栖动物群的崩溃和消亡。区内长兴中-晚期海洋底栖动物群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可能受火山活动的驱动作用约束,晚二叠世底栖动物群演化记录充分体现出在重大地质转折期将至时,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关系。
其他文献
近矿围岩蚀变现象是找矿的重要标志,但是,从遥感图像上识别的围岩蚀变信息往往是一种弱信号。尤其对植被发育研究区来说,遥感影像上植被占大部分面积,岩石地层出露少,蚀变信
本文提出了利用流状函数进行模拟光谱计算的方法,并根据在北京郊区观测的OH Meinel(9,4)带夜气辉光谱,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模拟光谱进行拟合,得出了转动温度的最佳值,同时还分析了OH(9,4)气辉强度和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不少人对我国城市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认识发生动摇。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是完善我国养老
在山区道路工程建设中,因工程需要对堆积体边坡的某个部分进行开挖,改变其坡体形态,坡体内应力重新调整,形成了扰动带。由于堆积体边坡的开挖卸荷变形,导致其扰动带具有明显
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邢莉撰写的专著《游牧文化》一书,即将由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蒙古族人,多年从事蒙古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游牧文化》一书
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主体的增多,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加人WTO后,又拉开了国内商业银行新一轮竞
本文用遍布全球的52个电离层垂测台站资料,研究1958年7月8日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扰动的发展变化;各扇区的响应特性;扰动的传播轨迹及速度等。获得以下结果:1.几大扇区的电离层
目的评价辅助钢板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采用单皮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
本文采用移动式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在临界层的传播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临界层附近波动会突然衰减,波能量被背景风所吸收,惯性重力波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党校事业是做合格党校人的前提。当前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以入世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