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后期,日本法西斯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不断进行反共阴谋,传播法西斯特务思想,对此,晋察冀边区在1943年底反扫荡胜利后进行文化工作的恢复,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展文艺整风,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大批文艺工作者入伍下乡帮助开展乡村文艺普及运动。其中1944年阜平县高街村剧团成功创作了《穷人乐》,该剧在晋察冀边区的第二届群英会上演出,获得了边区领导的称赞,晋察冀中央局给予奖励,认为《穷人乐》是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成就,为开展乡村文艺运动提供了新方向,号召各地都要学习《穷人乐》方向开展乡村文艺普及运动。本文以《穷人乐》和《穷人乐》方向为研究对象,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深入探究等研究方法,主要探究《穷人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深层含义与《穷人乐》方向的发展,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穷人乐》和《穷人乐》方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正文内容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穷人乐》创作的历史背景。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抗日战争进入后期,日本法西斯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共产党号召改组国民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但是国民党依然实行独裁统治,国共矛盾却逐渐加剧。1944年晋察冀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转变思想,坚定立场和态度,使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开展文艺普及运动。为此边区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文艺工作者下乡帮助开展文艺普及运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高街村的概况和高街剧团。高街村位于阜平县,阜平县是一个革命老区,有着良好的政治社会基础。1944年响应边区号召,高街在合作社与陈福全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对文化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小部分重点介绍了高街村剧团的历史与组织形式,村剧团是不脱产的业余剧团,所以高街剧团的主要成员都是基本群众,剧团经常配合中心任务开展活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穷人乐》的创作与演出过程。《穷人乐》的初稿是在剧团成员、区宣传员和群众的共同商量讨论下编写成的一个提纲,排演时由演员自己丰富内容,并且采用了本人亲自上台演自己的故事的方法。文艺整风后抗敌剧社的专业工作者来帮助修改剧本,对内容进行了删改,群众对删除喇嘛逼租一场有意见,都要求加上。又经过不断的修改《穷人乐》才有了最终的十四场戏。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下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很多新形式,使《穷人乐》成了一个集多种艺术形式的大杂烩。在二区群英会上、县群英会上、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都演出成功,受到边区领导的称赞与鼓励。第四部分重点探究《穷人乐》的方向。分析《穷人乐》是如何实践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的,在服务政治方面,《穷人乐》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与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重要的主题,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与歌颂。而且《穷人乐》也为各村剧团提供了一个为政治服务的方向,就是文艺活动与各项中心结合,充分发挥村剧团的作用。在为群众服务方面,《穷人乐》方向的核心是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在文艺创作的主题和创作主体上都突出了群众,村剧团的各项活动都围绕着群众,实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第五部分分析了《穷人乐》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共产党要牢牢掌握对文化的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创作反映新时代的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最后总结了《穷人乐》与《穷人乐》方向的作用和意义,初步探究了党使用文艺实现对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