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三农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对于河南省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其增速滞后于河南省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财政农业支出可以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是在当前一段时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难以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将配置财政农业支出的资金,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最大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财政支农结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状况,我们可以归纳出河南省财政支农结构的特征,特征表现在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过多、比重过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偏少、比重偏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过少、比重过低,农村救济费支出额大幅度增加,比重迅速提高,但支出数额、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具有阶段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滞后于河南省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我们运用协整模型考察了财政支农四个科目的支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都显著不利于农民增收,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但是,从总体上说,财政支农显著不利于农民增收。我们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对河南省财政支农四个科目的支出对农民增收的效率得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5年来,河南省财政支农的四个科目的支出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处于低效率,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益,波动频繁,而且近年来一直在下降。我们使用二元选择模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财政支农结构支出效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支农效率就越高,政府规模的过大不会改善财政支农效率,财政分权显著降低财政支农的效率,城镇化的提高显著抑制财政支农的效率,工业化显著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我们给出进一步发挥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增收效应的策略,一方面,要明确财政农业支出的目标和重点,同时,政府应该大力、有效地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包括大幅减少农林水气象部门事业费,增加支援农业生产支出,适当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大幅增加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要适当增加,应该稳定在一定比重。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改善财政支农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包括改革过度依赖GDP等指标的政治晋升机制,不要盲目扩大政府规模,政府财政分权要适度,正确认识和合理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大力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进程,改变统计口径,加强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监管,要建立财政农业支出的财政保障机制。最后,我们说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主导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手中。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切实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支农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