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近年发病比例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研究多停留于慢性盆腔炎,对其进行系统的辨证分型研究未见报道,深入研究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对本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目的探讨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并分析其病因病机,研究相关因素与证型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并指导预防本病发生。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和住院部,2008年3月~2009年5月的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病例,根据相关资料,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作出中医证型的判断,比较各证型的构成比,并分析支原体、衣原体、年龄、病程、孕产、流产等以及其它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共收到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病例164例,其中UU感染159例,Mh感染14例,CT感染17例(均含上述病原体混合感染)。证型共有5种,病例数由多到少分别为脾虚瘀浊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本病发病年龄以25—34岁之间,本病病程多在1月以上。结论1.支原体和/或衣原体性盆腔炎(慢性)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虚瘀浊、肾虚血瘀证、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等5种。这种证型分布主要针对广州及周边地区而言。本病兼夹证多,病性多虚实夹杂,病机复杂,治疗时须注意个体化,照顾兼夹证。根据证型分布及病机特点,活血化瘀、补肾健脾、清热祛湿以及疏肝行气是本病的常用治法。2.CT感染的本病患者最易出现湿热瘀结证,次为为脾虚瘀浊证;且本病初起多表现为湿热瘀结证,又可兼见脾虚,故对此类患者应注意清热祛湿、健脾活血,使本病及早控制,以防病情迁延。3.本病多发于生育年龄阶段,病程多在一月以上,病情进展多由湿热瘀结到脾虚瘀浊到肾虚血瘀,进展中兼见气滞血瘀、寒凝,且兼夹证较多,病情复杂,若不积极治疗,容易迁延难愈。本病与月经不调、不孕、阴道炎等关系密切,故须重视本病,及早积极治疗类似阴道炎的小病,避免小病酿大病,并对本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4.过多产育、流产及宫腔操作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所以避免过多产育、不当怀孕。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宫外孕。手术操作要遵循无菌原则,恰当选择手术适应症。对上环者应注意阴道清洁度,有无湿热瘀结证候出现,针对治疗,并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其他文献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密切,本篇论文将针对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的两个中外合作项目——会计(中澳合作)和会计(中加合作)班级的教学情况,发现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借
超高压水射流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超高压射流联合机械破岩是提高钻井速度最具潜力和最具可行性的方法。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淹没条件下超高压水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由于其理论性过强,缺乏趣味性,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好。应该利用案例法教学的方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文章展示单链表结构教学中
环境问题是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地球人数的不断增多,环境问题在不断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地表水是环境检测中的重要内容,注重对地表水中的各项指标进行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延安文学与左翼文学紧密联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批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成为前期延安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继承了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文学主张,重视文学的宣传功能,主张批判
本研究以遵义市所辖各区782名3~6岁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父母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遵义市3~6岁幼儿父母对父母教育总体需求强烈,但现状亟
SEN is a key relative technology to TSCC, the quality of which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heats of continuous casting but also the stream field in the mould. The p
Some of the progress made in our laboratori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on high performance oxide-nonoxide composites for